只說羅馬滅亡後,包括東西羅馬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無論是自稱還是教皇承認,還是通過皇室聯姻,還是有血脈關係。
首先是東部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便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中心城市,羅馬逐漸降格為行省都會級別。後來帝國東西兩個部分分治,為羅馬帝國的分裂打好了基礎。西部羅馬帝國於476年被蠻族首領奧多亞克滅亡後,奧多亞克把皇帝的黃袍等象徵皇帝權威的物件恭敬地送給東部帝國皇帝,自稱義大利國王,臣服於東部羅馬帝國。東部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大將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摧毀蠻族諸國,重新奪回義大利後,東部羅馬帝國在此後的兩三百年裡就一直是羅馬帝國最無可爭議的正統繼承者。
直到西方的查理曼統一西歐,建立了查理曼帝國,加上東部羅馬帝國信奉的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不相容,東部帝國的伊琳娜當女皇不被西方所接受,教皇便為查理曼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與東部帝國相抗衡。西部名義上恢復了西部羅馬帝國的皇帝世系,東部帝國不聞不問,繼續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
查理曼死後,他的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分成了三個王國,分別是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分別對應今天的法國、義大利和德國。
東法蘭克王國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王國,德意志王國到奧托大帝時,征服了義大利北部,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義大利不斷地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追求榮譽,不斷地征服義大利,放任自己本國的貴族割據內訌,造成了德意志數百年的分裂,直到1871年才重新統一起來。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有名無實的帝國,就像伏爾泰說的,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德意志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不是。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一直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所佔有,直到拿破崙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改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
再說東部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被西方人稱為希臘帝國。東部羅馬帝國在西部羅馬帝國滅亡後,延續了近1000年,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
信仰伊斯蘭的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把它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東正教的中心這時由君士坦丁堡轉移到了剛剛崛起不久的莫斯科大公國的首都莫斯科,因為君士坦丁堡陷落時,大批的東正教神職人員逃到了莫斯科;又因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於1472年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從此俄羅斯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這是羅馬政治權力的傳承。
還有就是宗教權力的傳承。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羅馬的教皇,也不過是五大宗主教之一,與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條克的宗主教是平等的,都得聽命於皇帝。但隨著西部羅馬帝國日益衰落,皇帝不在羅馬駐蹕,西哥特人、匈人、汪達爾人先後圍攻、入侵羅馬,應該保護羅馬人的皇帝無能為力,羅馬的宗主教站出來,說服蠻族退兵,成為羅馬的保護者。西部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的政治權力不斷地變動,但羅馬宗主教的權力一直非常的穩固,並不斷地填補皇帝的權力真空,利用羅馬帝國完善的行政體系,建立了完善的宗教統治體系,羅馬宗主教也變成了教皇。後來伊斯蘭教的勢力崛起,奪走了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條克,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就更加顯赫了。
羅馬教皇在法蘭克國王丕平獻土後,擁有了世俗的統治權和教皇國,又因為教皇曾為查理曼加過冕,中世紀的教廷便以此為由宣揚教皇權力高於皇帝的權力,以古羅馬皇帝的正統自居。中世紀的強勢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英諾森三世在位時,以開除教籍作為手段,壓服了歐洲所有的世俗國王,包括實際為德意志國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能夠罷黜西歐的國王。但自從西歐的民族國家如法國、英國、西班牙完成了中央集權,日益強大後,便不再受教皇的制約。尤其是法國,離義大利很近,甚至強行把教廷搬到法國的阿維尼翁,造成了天主教會的大分裂。教皇的勢力逐漸衰落下去。隨著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統一,統一後的義大利將首都定於羅馬,教皇失去了世俗權力,只剩下精神統治權,侷促於梵蒂岡的狹小之地。然而侷促於彈丸之地的天主教廷,仍然對西方有著巨大的影響。
首先是東部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便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中心城市,羅馬逐漸降格為行省都會級別。後來帝國東西兩個部分分治,為羅馬帝國的分裂打好了基礎。西部羅馬帝國於476年被蠻族首領奧多亞克滅亡後,奧多亞克把皇帝的黃袍等象徵皇帝權威的物件恭敬地送給東部帝國皇帝,自稱義大利國王,臣服於東部羅馬帝國。東部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大將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摧毀蠻族諸國,重新奪回義大利後,東部羅馬帝國在此後的兩三百年裡就一直是羅馬帝國最無可爭議的正統繼承者。
直到西方的查理曼統一西歐,建立了查理曼帝國,加上東部羅馬帝國信奉的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不相容,東部帝國的伊琳娜當女皇不被西方所接受,教皇便為查理曼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與東部帝國相抗衡。西部名義上恢復了西部羅馬帝國的皇帝世系,東部帝國不聞不問,繼續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
查理曼死後,他的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分成了三個王國,分別是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分別對應今天的法國、義大利和德國。
東法蘭克王國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王國,德意志王國到奧托大帝時,征服了義大利北部,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義大利不斷地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追求榮譽,不斷地征服義大利,放任自己本國的貴族割據內訌,造成了德意志數百年的分裂,直到1871年才重新統一起來。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有名無實的帝國,就像伏爾泰說的,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德意志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不是。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一直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所佔有,直到拿破崙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改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
再說東部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被西方人稱為希臘帝國。東部羅馬帝國在西部羅馬帝國滅亡後,延續了近1000年,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
信仰伊斯蘭的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把它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東正教的中心這時由君士坦丁堡轉移到了剛剛崛起不久的莫斯科大公國的首都莫斯科,因為君士坦丁堡陷落時,大批的東正教神職人員逃到了莫斯科;又因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於1472年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從此俄羅斯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這是羅馬政治權力的傳承。
還有就是宗教權力的傳承。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羅馬的教皇,也不過是五大宗主教之一,與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條克的宗主教是平等的,都得聽命於皇帝。但隨著西部羅馬帝國日益衰落,皇帝不在羅馬駐蹕,西哥特人、匈人、汪達爾人先後圍攻、入侵羅馬,應該保護羅馬人的皇帝無能為力,羅馬的宗主教站出來,說服蠻族退兵,成為羅馬的保護者。西部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的政治權力不斷地變動,但羅馬宗主教的權力一直非常的穩固,並不斷地填補皇帝的權力真空,利用羅馬帝國完善的行政體系,建立了完善的宗教統治體系,羅馬宗主教也變成了教皇。後來伊斯蘭教的勢力崛起,奪走了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條克,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就更加顯赫了。
羅馬教皇在法蘭克國王丕平獻土後,擁有了世俗的統治權和教皇國,又因為教皇曾為查理曼加過冕,中世紀的教廷便以此為由宣揚教皇權力高於皇帝的權力,以古羅馬皇帝的正統自居。中世紀的強勢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英諾森三世在位時,以開除教籍作為手段,壓服了歐洲所有的世俗國王,包括實際為德意志國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能夠罷黜西歐的國王。但自從西歐的民族國家如法國、英國、西班牙完成了中央集權,日益強大後,便不再受教皇的制約。尤其是法國,離義大利很近,甚至強行把教廷搬到法國的阿維尼翁,造成了天主教會的大分裂。教皇的勢力逐漸衰落下去。隨著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統一,統一後的義大利將首都定於羅馬,教皇失去了世俗權力,只剩下精神統治權,侷促於梵蒂岡的狹小之地。然而侷促於彈丸之地的天主教廷,仍然對西方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