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擴散者YR

      在德法邊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線,叫馬奇諾防線。其得名來自當時的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線主體長700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當時共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防線內部擁有各式機槍大炮、壕溝、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可是,德軍一次從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發起進攻,讓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世人的笑柄,“我們花的50億法郎都幹了什麼?”這是當時一份法國報紙的標題,可即使是成為一個笑柄,馬奇諾防線也從未被從真正意義上攻克過,馬奇諾防線僅僅在初始設計時,就包含了約100公里長的隧道,需要用到約1200萬平方米的土方、約15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約15萬噸鋼材。還有配套建設的約450千米的公路和鐵路。

      馬奇諾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3~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

      這裡所謂的“工事”可不是一個機槍碉堡那麼簡單,表面上看就是一個碉堡,而下面卻擁有完備的軍事設施,包括作戰指揮室、彈藥庫和通訊中心等。

      防線內有大型工事50餘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鄰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應,彼此都在己方的加農炮射程之內。這種設計實現了火力的完全覆蓋,一個方向的敵人要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要塞的供給。因此,具有獨立體系的馬奇諾防線根本不怕敵軍從背後突擊,這種無死角的設計考慮到了任何一點意外。這條防線截止到1940年,總共耗費了50億法郎。

      一戰打了四年,法國戰死139萬人,傷殘150萬,近2萬家工廠、5千公里的鐵路、5萬6千公里的公路遭到毀壞,煤炭產量由4000萬噸下降到2500萬噸,內外債務達到340億金法郎。這個時候還連續10年每年花費一半的國防預算去修建一條防線。

      攻不破馬奇諾防線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比利時。一戰“普法戰爭”時德國的史利芬計劃便是取到比利時從而進攻法國,但是在二戰的時候如果再這麼做,它的戰略就正中法國的下懷,因為莫里斯將軍都說了:“如果德國從比利時進攻,我們最為有利,這增加了巴黎的邊界距離。

      對此1938年春英國在對帝國防禦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是這麼說的,這是一個精心誘使英國干涉大陸事務,以保護幾個世紀以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地區。

      這條防線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區,阿登山區由於其崎嶇的地勢被法國忽略了,英法都認為這是“十分容易防禦的”,因此這條防線的級別被放到了第三位,可他們遠遠沒有意識到機械化裝甲部隊也會在這種地形中保持機動優勢。

      1940年5月,希特勒採用了“曼施坦因計劃”,以正面C集團軍17個師的兵力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B集團軍28個師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吸引英法聯軍注意,正面利用A集團軍強大的裝甲部隊穿越阿登山區後長驅直入,將法國一分為二,並將英法聯軍包圍在靠近比利時的敦刻爾克地區,英法聯軍被迫從海上撤退。

      1940年5月14日起,德軍炮兵開始炮轟舍南堡要塞,他們動用了一種420毫米口徑的巨型榴彈炮,並向要塞射出了56枚超過一噸重的炮彈。自6月20日起,德國空軍又出動轟炸機,對舍南堡要塞反覆轟炸了7次,在堡壘和要塞入口處投下了160噸炸彈,共計3000多枚炸彈和各種口徑的炮彈擊中了舍南堡要塞

  • 2 # 記錄歷史人生

    奧地利薩爾bai茨堡——就是拍《音樂之聲》du,養育莫扎特的那個薩爾茨堡zhi,號稱1000年來沒被攻陷過。

    當然這也和dao守軍識時務有關係,在不可抗拒的強敵到來時,他們不會被攻陷,只會……開城投降。1300年來歡迎過一次拿破崙炮隊,一次美軍裝甲師,不算太丟臉。(當然也沒想硬抗希特勒的俯衝轟炸機)

    薩爾茨為鹽,鹽堡,即鹽城之意,山下的薩爾茨河就是鹽河。這裡有歐洲內陸不太多的鹽礦,還有水路可供外運,因此早早成了富裕的城鎮,有錢也有必要在沿河高地上修要塞。要塞裡有深井供水,有鹽礦脈供鹽,只要糧食儲備用心,防禦不是大問題。

    過去的1000多年,從羅馬時代的尾聲到19世紀,大多數時間這這個要塞是薩爾茨堡(大)主教領地的核心,對巴伐利亞乃至德國的統治者保持獨立地位。山上的城堡既說是城市的衛城,也可以說是城市的寄生剝削者。

    從地圖可以看到,近代的薩爾茨堡也不能指望高聳的城牆了,防禦工事必須適應火器時代,必須稜堡化。對拿破崙和美帝投降,也是情理之中:

  • 3 # 天天向上奮鬥速度

    個人認為是合川的釣魚城,在世界歷史上被稱為上帝折鞭之處。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在這裡打了幾十年都沒有打下來,最後還賠上了一個大漢蒙哥。最終釣魚城也是主動投降的,不是被攻陷的。

  • 4 # 榮華之武器堂

    歷史上難以攻破的堡壘有不少,亞洲和歐洲歷史上都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堡壘。

    日俄戰爭中最出名的莫過是旅順保衛戰了。當時俄軍在旅順進行了大量的防禦準備工作。整個要塞防線長29千米,其中海防線長9千米,築有22個炮臺;陸地防線長20千米,築有5個永久堡壘(I-V)、3個永久工事(3-5號)和5個獨立炮臺(А、Б、В、Г和Д)。在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是203高地(日軍稱為爾靈山高地)。

    整個高地陣地分成三部分。高地上有兩個峰頂,右峰上有152毫米火炮,左峰上挖有連環工事,通過很深的交通壕與右峰相連,中央鞍部有暗壕相通連線左右兩峰以及其他塹壕。高地中央陣地是圍繞半坡挖的山坡環形塹壕,壕頂覆蓋鐵板、模板,再加上泥土;山根構有環形塹壕組成的陣地,這道塹壕無遮蓋。下層陣地前沿和兩道陣地間設有鹿砦和多列鐵絲網障礙物。上中下陣地有交通壕相聯絡。高地西北、東南兩面斜坡急,坡度急峻,攀登極為困難。

    日軍為了攻佔這個高地,先後進行了3次總攻擊和無數次進攻,為了攻佔該高地,日軍傷亡1.1萬餘人,僅第7師團就傷亡5788人佔全師團戰鬥人數(1.04萬人)的55.6%;而俄軍也傷亡了0.5萬人,僅僅第5團就傷亡了1282人。高地陷落,為旅順戰役轉折點。

    而歐洲歷史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也非常著名,做為俄國和蘇聯海軍黑海艦隊主基地,克里木戰爭期間進行了349天的保衛戰。而在二戰期間,蘇軍進行了250天英勇的保衛戰。蘇軍構築了10幾個要塞群,最出名的就是被德軍稱為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和II號的海岸炮兵第30連與第35連。

    2個連裝備2門1934年製造的雙聯裝305毫米巨炮,射程達到44公里,外部防禦層形狀酷似當時的戰列艦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全體包裹,炮塔下面有3層永固工事,每層永久混凝土天蓋都厚達3-4米。所有要塞周圍都被永久混凝土裝甲板覆蓋,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鐵路連線,在山地部分更設定難以數計的暗堡、火力點,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絕對優勢射界,理論上不可能對該防禦地帶進行地面攻擊。而且設計者將要塞的基本彈藥存放在塞維納亞灣南岸地下深達30米的“庫拉貝”主彈藥庫中,可謂萬無一失。

    表位展期間,蘇軍先後擊退德軍3次大規模進攻,最終要塞1942年6月30日失陷。

  • 5 # 大浪淘張

    1904年到1905年期間日俄戰爭中位於中國遼寧旅順的203高地。其實當時的旅順應該說堡壘群(俄國和清朝修建),203高地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便於大家理解和記憶約定俗成的代號。

    今天,我先說下其中日本人花了最大代價,最血腥的東北三堡攻奪戰的區域性部分,大家就能知道其堡壘的堅硬程度。

    在經歷了數萬人傷亡和失敗後,日本乃木希典(日本靈魂主帥)決定先奪取203高地! 首先要做的是準備工作,也就是分割整條防線,截斷康得拉欽科(俄國靈魂主帥)從東北三堡增援203高地的快速通道,很顯然,這隻能以奇襲戰速戰速決,乃木希典決定:

    冒險!在203高地與東北三堡之間,自北向南生生插進去一支隊伍,如果俄軍的整條防線是一橫,那麼就在這一橫上再畫上一豎,像一把利刃一樣直插整條防線,生生截斷俄軍!

    在地勢上,有一條天然的“一豎”,這是一條從旅順北部向南流入大海的河流:龍河。(見下圖)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廷在龍河上設定旅順水師營,從此龍河邊也就有了一個名叫“水師營”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往南的松樹山堡壘就是旅順防線東北線和西線的結合部,同時也是俄軍封鎖龍河河谷的主要火力點。在乃木希典看來,只要讓敢死隊沿著龍河河谷長途行進,出其不意地專門攻破松樹山堡壘,就可以分割防線,形成據點,阻截東北三堡增援203高地的俄軍,到時候甚至還可以視情況形成對東北線或者203高地的後路包抄,在東北三堡進攻已經受阻的情況下,康得拉欽科一定想不到日軍還會在這個地方發動奇襲。風險很大,利益更大。

    但就是在行進到松樹山堡壘的途中,沿龍河兩岸還分佈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堡壘和火力,前進的敢死隊必須先小心翼翼地避開這些火力點,趁著夜色偷偷摸摸地前進,在安靜中迅速穿插至松樹山堡壘。總之,這是一支閃電戰式的孤軍深入的隊伍,也基本是一支有去無回的隊伍,必須以看得見的犧牲去搏那萬分之一可能的勝利。 在乃木希典的命令下,3000多人的敢死隊迅速組建,為了表達不惜一死之決心,更為了在摸黑行軍中便於互相辨認,以防止有人掉隊之後找不到隊伍,大家必須在土黃色的軍服上增加點比較明顯的標誌。於是,每個敢死隊隊員的胸前都交叉斜掛兩條白布條,由於日本人勞動時會用兩條帶子綁住和服寬大的袖子,在胸前形成一個斜十字,稱為“襷(jǔ)”,全隊就叫“白襷隊”。 乃木希典來到了出發陣地,他親自檢閱了白襷隊,他的要求只有一個:走得靜,穿插快,不戀戰,經常派通訊兵與軍部和友鄰隊伍保持聯絡,以便突擊成功在望時後方能夠及時增援,直至成功建立據點。 然後敢死隊隊長面向全隊發令:在到達目的地之前,誰也不許開槍,如有臨陣脫逃或者無故躺下者,均格殺勿論,不求生還,只求勝利! 最後,所有人轉向天皇的方向,持舉槍禮!這是要告訴睦仁(日本天皇),我們就是為你去賣命的。 白襷隊出發了。在朦朧的夜色中,全隊鴉雀無聲地行進,如同鬼魅一般,再加上那一條條閃著冷光的白襷,有如帶來的是地獄般陰森恐怖的氣息。他們果然小心翼翼地避開了行軍途中的火力點,到達了松樹山補備堡壘之前。這裡已經接近主堡壘,不被俄軍發現都不可能了,攻佔堡壘的突擊發起! 正如乃木希典預料的那樣,堡壘的俄軍萬萬沒想到日軍會出現在這裡,每個人的胸前還挎著兩條奇形怪狀的白布條,活像是前來索命的白無常。俄軍開啟探照燈,各種大炮小炮一齊射擊,然而仍然猝不及防,接連丟失據點。白襷隊衝上松樹山補備堡壘,眼看就要偷襲成功,開啟缺口!

    可惜,此時俄國戰神康得拉欽科出現了,他聽說日軍在偷襲松樹山,立即派出5個連的預備隊,堡壘間的快速通道發揮了作用,增援的俄軍迅速抵達,但他們進入工事殲敵已經來不及了,正好與剛剛衝上來還立足未穩的白襷隊正面相遇,根據俄軍戰鬥條例的規定,當步兵進擊到距敵100米以內時,要立即放棄開槍,以刺刀打擊敵人! 增援的俄軍依據條例,全部上刺刀,一對一,殺氣騰騰地撲向了白襷隊! 自從陸戰以來,日軍期待已久的與俄軍大規模近距離肉搏戰終於發生了,也就是說,打了半年,日軍終於第一次“贏得”了與俄軍拼刺刀的機會,這是他們第一次與俄軍大規模刺刀見紅,而結果很快就會揭曉。 松樹山補備堡壘之前,靜靜地躺下了780具白襷隊的屍體,血流成河。 以一敵三(俄國1日本3)你以為我們是說著玩的啊?奇襲已經完全無望了,剩餘的白襷隊員只好相互攙扶,又冒著俄軍槍炮回撤。11月27日天明之前,他們終於回到出發陣地,1500多人傷亡,安全回來的僅為半數。

    篇幅有限,只能寫這麼多了,我覺得在大戰中選取其中一個小片段來展現歷史的無奈和戰爭的慘烈,比起描述整個戰役更好。

    同時,大家不要忘記,國弱必被欺辱,日俄戰爭是發生在中國領土之上的!

  • 6 # 戰爭與歷史

    馬奇諾防線——一個從未被從真正意義上攻克的防線。

    該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線主體長700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當時共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防線內部擁有各式機槍大炮、壕溝、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

    防線內有大型工事50餘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鄰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應,彼此都在己方的加農炮射程之內。這種設計實現了火力的完全覆蓋,一個方向的敵人要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要塞的供給。因此,具有獨立體系的馬奇諾防線根本不怕敵軍從背後突擊,這種無死角的設計考慮到了任何一點意外。

    這條防線截止到1940年,總共耗費了50億法郎。

    這條防線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區,阿登山區由於其崎嶇的地勢被法國忽略了,英法都認為這是“十分容易防禦的”。

    1940年5月,希特勒採用了“曼施坦因計劃”,以正面C集團軍17個師的兵力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B集團軍28個師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吸引英法聯軍注意,正面利用A集團軍強大的裝甲部隊穿越阿登山區後長驅直入,將法國一分為二,並將英法聯軍包圍在靠近比利時的敦刻爾克地區,英法聯軍被迫從海上撤退。

    雖然說法國戰敗了,但是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它的威力,而德國沒有正面強攻就說明了馬奇諾防線的堅固性。

  • 7 # 高紅權先生

    旅順的203高地

    203高地其實本身也沒什麼難度,關鍵是當時出現了兩種新式武器——機關槍和鐵絲網。

    有了這兩樣東西,203高地就變成了銅牆鐵壁。結果日本人從1904年的八月份打到了十二月份,苦戰了一百多天,賠上了兩萬多條性命,最終才拿下了這個關鍵的堡壘。203高地之戰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慘烈、最血腥的堡壘爭奪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到最後5分鐘都猜不到結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