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研42791366

    一、三個國家的歷史概況:

    1、地處東亞北部的日本,是國土面積僅37.8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頻發、資源貧泛的島國。日本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脈相承"的封閉貧困落後的天皇制封建專制國家。在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革新求變"。19世界中葉"黑船事件"之後,閉關鎖國的日本被迫"開放門戶"。明治時期(1860年~1912年),日本從天皇到普通庶民,求新求變求發展"蔚然成風",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即"脫亞入歐"使日本迅速擠身於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之行列。

    2、橫跨歐亞北部的俄羅斯,從俄羅斯大公國伊凡四世1547年"加冕"為俄羅斯沙皇,俄羅斯國家誕生。從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全俄羅斯皇帝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連綿"開疆擴土",總面積高達2200餘萬平方公里(居世界之首),人口達1.65億人(僅次於大清王朝和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最大的弱點是農奴制問題未解決好。俄羅斯經濟方面遠遠落後於德國和日本。

    3、地處歐洲中部的德國,現有國土面積35.71萬平方公里。在18世界初隨著普魯土的掘起,至1815年組成了德意志聯邦。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併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至第一次世界前,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二、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列強發展的影響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中,主戰場無疑在歐洲,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等協約國之間史無前例的戰爭,最終由於美國的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取得勝利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唯一的贏家是美國,日本成為國聯"常任理事國"。而德、法、英、俄等世界列強,因戰爭巨大的破壞力而元氣大傷,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政權被推翻。

    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9月1日國國~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日為"軸心國和英、法、蘇、中等同盟國之間進行極為慘烈的戰爭。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人德月5日美國宣佈中立。→1940年6月22日法國淪陷,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8月14日美英薟署《大西洋憲章》,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因平洋戰爭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美國是最大的贏家,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英法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蘇聯是二戰中傷亡最多最嚴重的國家,日本經濟遭毀滅性打擊,德國不僅經濟上遭毀滅性打擊並被分刈為東、西德兩個分裂的國家。而中中國人民為第二次世果大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

    三、二戰後世界及美國、蘇聯、德國、日本4中國人口、GDP產值及人均產值狀況。

    1、1960年世界人口30.32億人。蘇聯2.4億(3)。>美國1.81(4)。>日本0.925(5)>德國0.728(7)。

    1960年世界GDP產值1.37萬億美元。>美國5433億(1)。[英國732、法國622、中國597]。>日本443(5)。[俄羅斯、德國缺]。

    1960世界人均GDP452美元。美國3007(1)。[英國1397(12),法國1334(14)]。>日本478(29)。[俄羅斯、德國缺資料]

    2、1970年世界人口36.84億人。蘇聯2.4(3)>美國2.05(4)。>日本1.04(6)>德國0.78(8)。

    1970世界GDP產值3.28萬億美元。美國10383(1)>蘇聯4334(2)>德國2089(3)>日本2030(4)。

    1970世界人均GDP(890美元):美國5065(2)。>德國2671(19)。>日本1952(29)。蘇聯1806(31)。

    3、1979年世界總人口43.57億人。蘇聯2.62(3)。>美國2.25(4)。>日本1.16(7)。>德國0.78(8)。

    1979世界GDP產值9.97萬億美元。美國25262(1)。>日本10072(2)。蘇聯9016(3)。>德國8529(4)。

    1979世界人均GDP2288美元。美國11228(17)。>德國10935(18)。>日本8683(25)。>蘇聯3441(42)。

    4、1991年世界總人口53.68億人。俄羅斯2.87億(3)。>美國2.53億(4)。>日本1.24億(8)。>德國0.8(12)。

    1991世界總產值23.96萬億美元。美國6.16(1)。>日本3.58(2)。>德國1.87(3)[法國(4)、義大利(5)、英國(6)]>俄羅斯0.76(7)。

    1991世界人均GDP4363美元。日本28871(6)。>美國24229(13)。>德國23375(14)。>[俄羅斯2648(75)]。

    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主張通過力度空前的軍事競賽力圖與美國爭霸而不惜任何代價,且對阿富汗等周邊動用武力武力等極端行為。物極必反,最終導致了蘇聯1991年底蘇聯的最終解體。而德國、日本在戰敗後,始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全力以赴發展經濟…

  • 2 # 秋葉翁

    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可以在廢墟上重新崛起?而蘇聯卻不能?這涉及到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向的問題。二戰後蘇聯為了同美國爭奪世界第一霸主地位,而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軍工上,在蘇聯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這與經濟執行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如果你優先發展重工業,如果不是為了製造軍工產品,那麼投入到重工業的資金最終還要流回到期消費產品上,比如你重工業基礎製造了拖拉機,拖拉機是要被使用的,而不是用來儲備。拖拉機被使用之後,最終轉化的就是農產品,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結果還應該是消費品的增加。除非你發展重工業不是為了支援輕業的發展 ,而蘇聯正是這麼做的。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都發展了什麼?除了高尖端裝置就是軍工產品,尖端裝置是用於製造軍工產品的,不是用來生產麵包。蘇聯的優先發展重工業就是發展軍工。軍工產品除了用於戰爭沒有任何作用。這在經濟上是非常不划算的,轉化為日用品的銷售出去可以完成經濟的迴圈,並反過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只要還有利潤

    生產軍工產品是很難實現價值的,有世界大戰存在,軍火還是暢銷品,二戰結束,很快進入了冷戰時期,二戰剛剛結束,各國還有二戰的記憶,還參加軍備競賽,蘇聯的軍火還能銷出去一部分,隨著冷戰的延長,各國對軍火的需求開始不那麼強烈了。蘇聯的軍工就形成了對經濟的拖累,經過了幾十年的軍備競賽,蘇聯經濟終於被拖垮了,很快解體了。

    日本與德國一樣,二戰把日本變成了廢墟,但日本人的素質並沒有丟,戰爭摧毀了日本的工業,但高素質的人還在,工業是人建造的有了人工廠可以重建,並很快的進入領先行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經濟起飛的時期,日本在這一時期把日本汽車、電子產品打入美國市場,邁出了日本經濟復甦的第一步。

    二戰後日本、德國經濟奇蹟靠的是自己爭氣,而不是誰能給予的 。

  • 3 # 沉睡的天堂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軸心國的核心成員,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被反法西斯同盟擊敗,而德國和日本就成為了二戰戰敗國。

    作為戰敗國,德國和日本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德國在戰後成年男性銳減,大量基礎設施被摧毀,工業體系崩潰,財富被掠奪一空。日本也差不多,本土的廣島和長崎甚至還遭受了原子彈的打擊。

    令人驚歎的是,德國和日本在戰後20年就迅速崛起,併成為高度發達國家。

    時至今日,日本依舊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是第四大經濟體,而且人均GDP都在世界前列。

    那麼為什麼德國和日本能在戰後迅速完成重建呢?

    一、自由的發展環境以及美國的支援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作為戰敗國被美蘇兩國制裁,軍事武裝基本被解除,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和蘇聯的駐軍。

    可以說,戰敗後的德國和日本沒有什麼軍事自主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強大的保護,西德和日本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經濟的自由度很高,全力發展經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尤其是二戰後“美蘇爭霸”格局的產生,讓日本和德國成為冷戰前沿,美國為了讓盟友更加強大,對西德和日本給予了很大的經濟支援。

    比如美國曾實行“馬歇爾計劃”,讓整個歐洲經濟實現復甦,其中德國作為冷戰前沿,受益最大。東德也同樣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援。

    而日本在二戰後的重建初期,就好像被美國託管了一樣,全面接受美國的制度、工業、文化、和經濟支援,也讓日本的經濟迅速得到發展。

    二、“底子”不差

    德國和日本能夠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明他們本來就挺強的。雖然二戰摧毀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東西是摧毀不了的。

    1,國民素質較高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前就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很早就實行了義務教育,國民受教育率90%以上,讓德國和日本儲備了很多人才。

    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當時的人口也不算多,發展起來相對較快。

    2,科技發達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時期就想到了這一點,並且對科技的投入非常大,加上德中國人和日本人嚴謹的作風,德國和日本的尖端科技一直很發達。

    二戰結束後剛好是科技革命、產業大革命的時代,擁有眾多尖端科技的德國和日本也實現了高速發展。

    三、國家文化

    德國在歐洲一直都是外敵環繞,法國、義大利、英國、沒有一個是好惹的,這樣讓德國一直有一種危機意識,讓德國在危難時刻更有凝聚力,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在漢唐時期學習中國,在近代學習西方,誰強大學誰,學習能力很強,這也讓日本能迅速崛起。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看起來是個小國,但是他的野心可不小,我們千萬不能忽視。

    德國和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是因為二戰後格局的影響,德國和日本反而獲得了相當大的經濟自由度和經濟支援,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底子”本來也不差,最終實現了快速崛起。

  • 4 # 尋找歷史的truth

    這個結論本身錯誤,蘇聯二戰後也迅速恢復。美國英國二戰期間向蘇聯提供了很多物資,例如提供了5萬多臺被稱為工業之母的高階機床及其他先進裝備物資,促進了蘇聯經濟科技發展。蘇聯從德國掠奪了許多高階技術的科研人員,把佔領的德國土地上的所有工業成果和科技成果洗劫一空。蘇聯除了掠奪歐洲資產外,還拆走了中國東北大量物資、裝置,蘇軍1945-1946年間在偽滿洲國拆運的各項財產,價值摺合當時的13.6億美元,另外還搶劫了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蘇聯通過自力更生、掠奪、租借法案援助,很快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俄羅斯民族歷史上一直不擅長髮展經濟,蘇聯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不如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1968年開始蘇聯經濟總量也一直落後於日本。

    德日經濟很快復甦主要原因是:一、人口素質較高。二戰結束前日本鄉村完成小學100%義務教育,城市普及中學義務教育。二戰結束前的德國已經普及初中教育。二、經濟基礎較好。德國二戰前是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科技水平與美國基本在一個水平上。而日本工業水平雖然只是二流水平,但是日本本土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三、美國鉅額資助。為幫助歐洲恢復經濟,美國出臺了馬歇爾計劃。美國也扶持日本,大量援助、技術進入日本。四、國防開支少。德日戰敗初期基本不用承擔鉅額的國防費用,100%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經濟自然發展更快。五、制度重構。德日戰敗後,制定了適應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解放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當然,前面也提到蘇聯迅速恢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德工業被蘇聯基本搬空、高階人才被大量搶走,因此這裡所說的德日迅速恢復特指西德和日本迅速恢復,而東德恢復比西德、日本、蘇聯慢很多。

  • 5 # 國際探聞

    最簡單不過的一個道理,美國的幫助,德國和日本都是戰敗國,戰敗之後一片狼藉,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但是歐洲復興計劃和日本復興計劃都是在美國的支援下完成的,當時就是為了制衡蘇聯。

    二戰之後進入到冷戰時代,所以美國有一把戰線推到蘇聯的前邊,這是兩種制度和模式的競爭,所以美國推出了馬歇爾計劃,也就是歐洲復興計劃,給予歐洲非常多的貸款,同時在歐洲駐守軍隊,這樣做的目的是用金錢買通歐洲人的生活,把歐洲推向對抗蘇聯的前沿。日本其實也是一樣的,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也成了美國的橋頭堡,在對抗蘇聯的過程中,日本也成了美中國產業鏈轉移的基地,或者承接美國的低端產業鏈,日本迅速發展,後來又搞起了電子科技,再加上日本人勤勞又精明,所以國力在短短的時間就趕超。

    所以到現在為止,德國和日本還是發展的比較好,但是現在美國已經表現出分裂歐盟,以及限制日本發展的態勢。因為俄羅斯的勢力已經遠遠不能和當年的前蘇聯相比了,所以日本和德國的重要性就沒有那麼高了。

    當然現在美國仍然在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不過似乎德國和美國的關係更加糟糕,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要召開七國集團會議,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不參加,這導致特朗普非常的不高興,所以特朗普把這個會議推遲到9月份,而且還希望俄羅斯,日本以及南韓印度能夠加入,郎普認為七國集團會已經不能代表現在世界的局勢。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美國的戰略目標已經發生了改變,更加重視印度和日本的關係,和德國方面漸行漸遠,世界經濟主導權控制在美國手裡,所以每個地區的振興與發展都和美國有莫大的關係,由於俄羅斯現在越來越弱小,所以德國和美國的關係越來越不好,反而現在美國試圖拉攏印度,但是本質上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是比較好的,所以這次特朗普乾脆把印度和俄羅斯一起拉上。試圖用這種方法來孤立德國。

  • 6 # 湘西超風行者

    德日:冷戰時期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作為亞歐對付蘇聯與中國的政治跳板,這兩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強大,都是單一民族,沒有內部的民族矛盾與種族矛盾,群眾參與生產線的積極性高,自覺程度高便於管理

    蘇聯: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要靠東歐與中國的支援,後來由於蘇聯盛行大沙文主義和修正主義,外交陷入東西泥潭,內部政治改革動了國體和政體,參與兩大陣營的軍備競賽導致國內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滯後性

  • 7 # 火山觀察哨

    德國和日本這兩個二戰發起國之所以能在戰後迅速崛起,個人認為應從內部(自身條件)和外部(國際環境)兩個維度分析。

    其次,外部(國際環境),二戰結束後,由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北約、華約)陷入了空前的冷戰,雙方為了擴大己方陣營,不惜花費巨資“收買人心”,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國針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此外,為了遏制中、蘇在亞洲的擴張,美國更是傾全力推動日本經濟的復甦,再加上戰後對德國和日本的軍事限制,使得這兩個國家可以集中精力優先發展經濟,再輔以外部國家的經濟援助,這一切都為兩國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強大助力。

  • 8 # 杉公子

    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另一方面是美國的經濟援助。個人認為美對西方其它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是他能保持長期的霸權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他如今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也拉開美霸權結束的序幕。

  • 9 # HuiNanHistory

    日本的問題以前說過。有美國在日本後面支援,從1945年起就提供了一大堆便利政策和物資,幫助日本走出了蕭條。

    所以,我這次主要來說說德國的經濟恢復過程。

    一方面,由於戰爭的失敗,德國遭受著嚴重的經濟衰敗。但除此以外,戰爭也給德國帶來了其他負面的影響。

    從主權的角度來看,德國自此分裂成兩個國家,更不用說作為戰敗國、二戰發動國要承擔的責罵。

    但是,德國居然很快就走出了衰敗的局面,在1960年代經濟發展再次超越美國,這是如何實現的奇蹟呢?

    除此以外,德國還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頗多。這個計劃為德國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最為寶貴的經濟資源,德國以此為開始,重振了國家的經濟水平。

    而作為戰敗國,德國在當時放棄了發展軍事,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節省了一大筆開支,能夠全部用在經濟發展上。

  • 10 # 萬事皆空70

    德國,日本,蘇聯沒有可比性,因為德國日本是戰敗國,蘇聯是戰勝國,怎麼放在一起比較?

    德日雖然在戰爭中被炸成一片廢墟,但是,德日在戰前就高度發達,知識結構,管理經驗並沒有被戰爭完全摧毀,除非把這兩個國家的人殺光,同時在戰後,這兩個國家進行民主化改制,拋棄軍國體制,這樣再加上原有的知識,經驗,成為發達國家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不管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的發展,知識和經驗才是最重要的,即便原有的財富因為某種原因意外失去,只要基礎還在,會很快恢復,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過,那麼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尋找答案,

    至於蘇聯,問題出在制度上,蘇聯在戰前的發展其實就是集中資源模仿歐美,這樣短期效率很高,但是當達到一定水平了,蘇聯無力創新,不創新就不產生財富,蘇聯就是因為沒錢解體的,

  • 11 # 掌上三言兩語

    提出這個問題,顯然不瞭解戰前戰後的蘇聯歷史。

    二戰後,蘇聯經濟恢復迅速。

    作為東線戰場的蘇聯,硝煙散去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當時西方推測至少需要10年才能恢復正常。然而,蘇聯計劃經濟體制這次又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開始了新的五年計劃,戰時體制很快轉型和平建設。戰後第五年,即1950年,蘇聯的各項工業生產指標超越了二戰之前的水準,生鐵產量1920萬噸,鋼產量2730萬噸,煤開採量26100萬噸,原油產量3800萬噸,發電量910億度。

    短短五年,就恢復了經濟。足見蘇聯的綜合實力。既可使國民經濟具有轉入戰爭狀態的巨大潛力,也能集龐大經濟體量迅速恢復經濟。

    蘇聯之所以恢復迅速,來自其堅實的基礎。1939年蘇聯就是歐洲頭號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戰爭摧毀的是工礦設施和建築,它的底子還在。何況戰前蘇聯就把重要企業聯合體和科研機構學校,遷到了距離莫斯科1700公里的烏拉爾,因此,支撐蘇聯國民經濟的有生力量完好的儲存下來,它在1930年代培育的大批高素質科技人員和產業大軍還在(人家的普教職教很厲害的),這些重要因素促進了蘇聯在戰後的崛起。

    但,正是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蘇聯躊躇滿志不思精進,在後來的發展中嚴重忽略關乎民生的輕工業等領域,導致了這個北方巨人頭重腳輕,越往後他搖搖晃晃,最終倒下,這是後話了。

  • 12 # 你好龍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做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經過二三十年的恢復,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他們的經濟就已基本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重新擠身世界強國的行列。他們得以快速恢復元氣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美英法等戰勝國雖然對德、日法西斯和軍國主義進行了戰爭清算和戰犯審判,但均保留了德、日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尤其是美國對日本沒有清算天皇的戰爭罪,而且還保留了天皇體制,這就保障了德、日兩國的制度穩定,沒有造成國內政局動盪;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展冷戰,大力扶植原西德和日本,作為他們反蘇、反華的骨幹力量,美國和西方國家對西德和日本以大量的經濟援助支援;三是德、日兩國戰前都有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他們又都非常重視教育,有紮實的人才基礎,戰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力扶植下,這些因素很快就顯現出巨大的作用;四是德、日兩國都緊緊抓住了七十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好時機,快速及時地進行產業升級換代,採用全新的企業管理和質量控制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反觀二戰中的戰勝國前蘇聯,由於在二戰期間,蘇聯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付出了沉重代價;由於二戰結束後即刻出現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和冷戰局面,蘇聯不顧本國的實際情況,一味地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被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所拖垮;蘇聯一直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重視重工業和軍工行業的發展,長期忽視與人民福祉密切相關的農副業與輕工業的發展,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以至於發展到八十年代被美國和西方國利用各種和平演變手段,與內部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前蘇聯亡黨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寫一下最欣賞的一首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