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68686518

    隨緣一般是用來解釋你自己為什麼當時慫了不爭取的遮羞布。有人問我就解釋一下這句話。隨緣一詞確實來自佛教。但佛教講得是因果,緣從何來,從你所做所想而來。高僧印光法師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築地基,開通水道。’(《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31頁)他講你要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你自己要明白要先有前面的鋪墊,而不是誤打誤撞撞到哪裡算哪裡。喜歡過一個人,年輕不懂事不知道怎麼爭取,後來被問起,你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有一份好工作,面試的時候緊張,出來以後別人問怎麼樣,你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去西藏旅行,被導遊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自己出去迷了路,也忘記帶地圖,自己安慰自己我本來就是隨緣的人。你這不是隨緣,這是隨性,沒計劃,沒動力,沒準備。我說遮羞布是輕的,我說你一輩子毀在對隨緣的誤解上,學佛都學不到真理才是真的。隨緣這種心態,聽起來讓人很平和,很釋懷,很有佛家四大皆空不喜不悲的感覺,但佛要做的事他自己是不隨緣的,不但自己不隨,門下個個都不隨,一定是把自己能做的想方設法都做了,然後就放下,看結果如何。結果到了,那是緣分到了,結果沒到,是緣分沒到,我再繼續努力,總之絕不放棄,心態平和。不然你以為佛教能傳到今天還沒消亡?想做的事就盡力去做,不要先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是一個隨緣的人,所以我看得都很淡,等緣分到了自然就行了。所以一個隨緣的人是不會不爭取的,不爭取那就沒有給自己種因,也很難會有果。另一說,道德經,老子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裡的爭不是爭取的意思,是爭論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要爭取什麼了以後,就努力去做,不要去跟質疑你的人去爭論,這樣最終天下都沒有能跟你爭論的人,因為你得到了你要的,做到了自己要做的,事實說話。這種豁達的心態,跟佛家的看淡是一個道理。儒家怎麼說呢,儒家講中庸之道,其實也是講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有高的德行也要謙虛,有低的出身也不要自憐,該爭的就去爭,不該爭的就不爭,也絕不會什麼都不做就隨緣。說到這裡佛道儒三家都說的是一個意思,因為這些宗教本質還是在解釋人性,不知你們明白不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lol的戾氣現在這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