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注重對出版物的校對。隋代以前,由於技術落後,印出一本書來很不容易,出版週期和印製數量都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正因如此,出書反而不像今天這樣隨意,出版者莫不極力避免出錯。當然,錯處也是不可避免,但無論如何也不會訂上幾頁無字的紙。在此,我並不是說古人校對的能力就比我們高多少,而是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今天的我們往往比不了。
古時候,為了避免文字錯誤,真可謂層層設防,盡心竭力,不僅印書的書坊裡備有專人校對,即便是讀書的人,往往也甘獻校勘之力。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就說到她與丈夫趙明誠兩個人,“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理籤題……指摘庛病,夜盡一燭為率。”讀書人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朝廷、官衙裡對頒佈天下的那些詔令、上傳下達的文書,複核勘校該有多麼嚴格了。
中國發明瞭活字印刷,但是不是世界上最早有專職校對這個行當的國家,卻不敢說,但起碼很早就有了校對之事。在漢代,建起蘭臺和東觀之後,朝廷裡就已經專門設有校書郎一職了。這一官職負責的工作,與後來書坊裡的校對,相差無幾,只不過是校勘的物件有所不同而已。《後漢書·和熹鄧皇后》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
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①受經書,兼天文、筭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吏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
古人非常注重對出版物的校對。隋代以前,由於技術落後,印出一本書來很不容易,出版週期和印製數量都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正因如此,出書反而不像今天這樣隨意,出版者莫不極力避免出錯。當然,錯處也是不可避免,但無論如何也不會訂上幾頁無字的紙。在此,我並不是說古人校對的能力就比我們高多少,而是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今天的我們往往比不了。
古時候,為了避免文字錯誤,真可謂層層設防,盡心竭力,不僅印書的書坊裡備有專人校對,即便是讀書的人,往往也甘獻校勘之力。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就說到她與丈夫趙明誠兩個人,“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理籤題……指摘庛病,夜盡一燭為率。”讀書人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朝廷、官衙裡對頒佈天下的那些詔令、上傳下達的文書,複核勘校該有多麼嚴格了。
中國發明瞭活字印刷,但是不是世界上最早有專職校對這個行當的國家,卻不敢說,但起碼很早就有了校對之事。在漢代,建起蘭臺和東觀之後,朝廷裡就已經專門設有校書郎一職了。這一官職負責的工作,與後來書坊裡的校對,相差無幾,只不過是校勘的物件有所不同而已。《後漢書·和熹鄧皇后》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
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①受經書,兼天文、筭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吏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