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笑閣

    客觀說,吳三桂還是很有機會恢復漢人天下的。

    吳三桂反叛的時候,康熙在朝廷的根基並不深。因為剛剛乾掉了鰲拜,所以很多旗人對康熙皇帝有意見。

    另一方面是康熙削藩在先,在法理上不佔優勢,另外兩番一定跟著吳三桂一起造反。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主要還在於他的年紀太大了,單純從一名統帥和將領來說,他是合格的,但是由於年紀實在太大,最終死在了北上的途中,這就給了康熙很大的喘息機會。

    因為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已經被康熙殺了,他的孫子並沒有很強的根基,對於統帥一支軍隊也沒有很好的基礎,所以造成了最終的失敗。

    其實如果吳三桂能夠多活10年,歷史應該是另一個樣子。

  • 2 # 李牧

    和三姓家奴共進退,真不知怎麼想的。這要能成功,大白天見鬼。

    三姓家奴之成,要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幾易其主還真不是關鍵。風雲動盪改旗易幟是常有的事,能混上三姓家奴,一個是人品要特別特別的差,再一個是水平不是一般的低。史上共計3人有三姓家奴桂冠,吳三桂如此,呂布亦如此。第三個我就不提了,這貨收買的水軍欺騙的年輕人太多太多,我現在關了火,不願再有風波。

    三藩之亂不止三藩。鄭經渡海攻閩,孫延齡叛廣西,四川、青海、蒙古的少數部族都有響應,其中尤以陝甘王輔臣極具威脅。其時主少國疑,清軍上下離心,整體形勢對吳三桂的百戰之師非常有利。

    吳三桂的具體失誤是奪佔湖南後沒有果斷北上,既未直搗京師,也沒有進軍西北與當地叛軍會師,坐視清軍安穩各地,全軍齊攻。康熙又是管理長才,少年天子排程有方,後勤、戰略皆井井有條。

    巨集觀上說,一生三叛的吳三桂早失人心,其時天下已定,清庭管理遠較明朝諸帝為良,民心初定,除了同舟死黨,誰特麼有病造反。

    (全文完)

  • 3 # 紫氣東來140484569

    絕對沒有機會。

    1.他是偏居一偶對抗整個國家,時間越長越不利,不能打持久戰。

    2.民心,國家剛剛平穩,誰要是給老百姓帶來災難,誰就是國家公敵。他打著驅除滿姨有幾個追隨的。

    3.人物對比,吳三桂就是一個將才,沒有帝王之氣。打到後來就想劃江而治,沒有雄圖霸業心。康熙則是有抱負的人,氣吞山河之心。

  • 4 # 左將軍

    吳三桂絕對是當時最有機會推翻滿清的勢力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僅三個月,吳三桂幾乎兵不血刃就佔領了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進展神速,各地方勢力紛紛響應。

    政治失誤:吳三桂自立為王,拋棄“反清復明”的旗幟

    吳三桂起兵之處打出“興明討虜,反清復明”的旗幟。後來吳三桂自稱周王,當時就有人反對,建議:您應奉明朝為宜,仍稱明朝所封的平西伯,鑑於您曾經對不起明朝,您應該“縞素待罪,以告天下”以凝聚人心。而如今您自立為王,豈不是瓦解人心!大家看您志不在復明,還有誰願意跟隨您呢?

    明朝少卿李長祥也向吳三桂建議:應該為大明名號以收攏人心,立崇禎後裔以鼓舞忠義

    軍事失誤:吳三桂面對大好形勢頓兵不前,錯失北上良機

    吳三桂稱王一事雖然失去許多支持者,但在軍事方面吳三桂依然佔有優勢。

    吳三桂大軍抵達長江南岸的時候,清軍還未集結。若此時吳三桂迅速渡江就能完全佔據主動,迅速拿下湖北。然後華北地區將無險可守,大軍可直上北京。可是吳三桂大軍抵達長江南岸後竟就地駐兵長達三個月,許多將領、謀士建議兵貴神速,但吳三桂都置之不理。

    比起政治失誤,軍事失誤才是最為致命

    吳三桂猶豫不決的時候,清廷方面卻非常堅定,康熙不接受劃江而治,還處死吳應熊,同時迅速調兵與吳三桂決戰

    吳三桂先後喪失了政治旗幟和軍事優勢。最終走向失敗,滿門抄斬

  • 5 # 津城沐雨

    有機會。

    第一,吳三桂造反準備充足,反叛後迅速攻佔了江南半壁江山,朝廷被打的措手不及。

    第二,如果三藩當時很好的配合,再聯合臺灣的鄭氏,以及北方的察哈爾蒙古等部,南北夾擊,東西並進,清朝統治危矣。

    第三,如果吳三桂一鼓作氣,不停留不前的話,朝廷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平叛,進展迅速,內部就不會有投降,士氣高昂,陝西的王蒲臣也會停止觀望,直接出兵,這樣勝算還是很大的。

  • 6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當然有機會成功了,打仗打的是有生力量,打的是金錢,打的是名正言順。

    吳三桂手中握有重兵,盤踞雲南數十年,野心昭然若揭,為何他遲遲不肯反叛大清朝呢?這個時候的大清已經紮根穩定,要想破壞其根基太難了。

    打仗講究名正言順,民心所向,這樣才能取勝。這個時期的清朝早已經和平很多年,老百姓安居樂業也習慣了滿族人的統治,而皇帝並沒有做出嚴重的錯誤,比如像秦始皇那樣焚書坑儒,修建龐大宮殿,嚴重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陳涉世家也告訴我們,當老百姓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飽受官府欺負時,他們為了生存,能做的只有反抗。

    而在康熙年間,正是百廢待興時期,康熙對於治理國家也是十分用心,基本上大清國是井井有條。在這麼一個盛世起兵造反,安能成功。

    吳三桂不得民心,名不正言不順,但是打仗打的也是智謀,若是有伍子胥,孫臏,韓信,白起等等這一類的人物,我相信也能夠一舉推翻一個王朝。

    但是吳三桂沒有那樣的人才,似乎也沒什麼可圈可點的謀士,完全靠著自己所思所想,沒有一個優秀的團隊,那就等同於孤掌難鳴,他想要推翻清朝統治那就是難上加難!

    吳三桂是被康熙逼著起兵造反,他若等等找到康熙的一個弊端,藉此為由,相信定能有著不一樣的結果,總而言之,吳三桂有機會成功,只不過他太心急了,下回有機會掌權注意吧!

  • 7 # 請喊我小馬Horse

    清平西王: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吳三桂造反失敗的原因

    公元1644年,大明在內憂外患之中,終於走到了盡頭。李自成的闖軍攻入紫禁城,崇禎帝在煤山選擇自縊而死。但是李自成在龍椅上還沒坐穩,就和當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爆發了山海關之戰。要是論單挑的話,吳三桂雖有關寧鐵騎,但是也不是李自成十幾萬大軍的對手,最後無可奈何,選擇投降多爾袞,而大順軍也在滿清和吳三桂的聯手下,慘敗而歸。至此,清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吳三桂借清兵,引狼入室,換來的卻是近三百年的神州陸沉。

    後來到了康熙年間,吳三桂聯合尚可喜,耿精忠,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從雲南起兵,另外兩藩與廣東和福建支援,三藩之勢最大之時,曾佔有雲南、湖南、浙江、陝西等十個省的地盤。而北方像內蒙的一些地方也響應起事,一時之間,整個中國,反清復明的星星之火,燒紅了清廷的半邊天。另外一方面,吳三桂本人也是一位軍事能力十分強悍的將領,在反攻的期間,曾經多次擊敗清廷的軍隊,並且斬首多達千餘。但是為何最後吳三桂還是失敗了呢?

    沒有協調好各路反清勢力之間的矛盾

    身在臺灣的鄭氏不僅沒能成為吳三桂的幫手,反而還當了豬隊友。按理說當時吳三桂三藩反清,和鄭經應該是同一聯盟,而鄭經不僅沒有幫忙。反而趁亂猛攻耿精忠,耿精忠是在招架不住,又投降了清朝。這毫無大局觀的操作著實讓人看不懂。不就為了在東南沿海撈幾個漁村好為以後反攻做準備麼?然而鄭經不知道的是,一旦三藩倒了,下一個不就輪到自己了麼?而事實也證明,在平定三藩之後,康熙下一個目標就是臺灣。常年控制清朝外圍海域的鄭經,不僅貪,而且蠢。要不是他,沒準耿精忠和尚可喜真的能在東南造起一番天地呢。

    吳三桂死的太早,沒有強大的接班人

    吳三桂死的時候,沒能出現一個能夠將吳軍統領好的人。當年夷陵之戰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將已是處於崩潰邊緣的蜀國強勢的延續了幾十年。而在吳三桂死的時候,別說有個諸葛亮,就連一個像樣的謀士都沒有,一群武將毫無主見,最後只能被清軍逐個擊破。吳三桂死後的繼承者吳世璠並不能統領住他的這些將軍叔叔們。本來吳世璠提出放棄自己的老巢雲南,一路向北直搗黃龍,或者是佔領武昌和襄陽兩個咽喉,然後順流而下奪取江左地區。根據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其實吳軍還是有能力做到這點的,可是因為吳世璠年幼,他的這些叔叔們覺得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所以就各打各的,直到一個個被消滅。

    總結

    吳三桂,作為明末清初最有爭議的一個人物,在反清的路上,不能像朱棣一樣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最終因為只想偏安西南,從而落得滿門抄斬。其實在當時,一旦吳三桂決心直逼京師,當時清軍的主力漢八旗很有可能就會臨陣倒戈,滿清貴族也會選擇逃跑。所以說吳三桂是有機會成功的,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吳三桂作為一個漢奸沒能抓住機會洗刷自己的恥辱,讓幾十萬人統治幾千萬人,統治了近三百年。

  • 8 # 361歷史

    吳三桂是有機會的,

    吳三桂的優勢:

    1.首先,吳三桂在戰爭初期就迅速佔領了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廣東的尚之信、廣西的孫延齡、福建的耿精忠、陝西的王輔臣都響應吳三桂。一時之間半個清朝江山已經被佔據。

    2.吳三桂初期擁有絕對的輿論優勢,他利用民眾反清復明的思想,打出興民討虜的旗號,大批民眾也都紛紛響應。

    3.清朝十幾年沒打過仗,軍隊戰鬥力不足。

    吳三桂的劣勢:

    1.吳三桂軍費、財力不足,雲貴地區補給苦難。

    2.各地首領並不完全信服吳三桂,內部並不團結。

    3.吳三桂年齡已經大了,自身沒有戰略眼光。

    如果吳三桂在初期利用大好的軍事勢頭,先把內部團結起來,確定自己絕對的領導地位,在面對清軍的進攻能做到互相支援,先穩住軍事勢頭。利用輿論擴充軍備,兵力上和清軍抗衡是有可能的。

    因為吳三桂的戰略眼光和格局不足,他一直想著和清朝劃江而治,從心底裡就沒有下定決心突破長江,所以一直在長江附近與清軍對峙了很久,錯過了大好時機。如果能突破長江天險,那麼吳三桂的優勢就會大幅度增加,可惜他並沒有突破長江。

    吳三桂在最後時期已經等不及要當皇帝了,自立國號為周,這就徹底斷送了吳三桂在輿論上佔的優勢,百姓就會覺得你並不是真的想反清復明,而是想自己稱帝,民心迅速瓦解。沒享受幾天皇帝位子的吳三桂去世後,並沒有有威望的人來接替他,導致叛軍群龍無首,迅速潰敗。

    最後吳三桂失敗了,失敗的並不冤,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他自己的選擇。

  • 9 # 愛無恨35

    我個人認為沒有,因為從吳三桂一開始降清就註定了其可悲的一生,從名義上吳三桂是漢賊,對於漢人來說吳三桂就是國賊為世人所不恥,而他再反清更會被世人罩上不忠不孝的罪名,雖然他在雲南經營多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失去了民心不被人所接受,更為愚蠢的是他最後競然稱帝,更讓世人認為他是為了一已私利而徹底讓人心灰意冷,最終走向滅亡。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操守至關重要,一旦你的操守受損,既使你在短時間內獲得一些成功,但到頭到也不會得到重用,因為任何人都不願意重用操守有汙點的人,就算用也是迫於當時形式而不得已而為之。

    吳三桂如果當時主動響應康熙撤藩的話或許王位還能保留,但他為人太飛揚跋扈,認為康熙年輕不是他的對手,但他忘了重要一點,那就是他早己失去了人心,為世人所棄。我個人認為只要你做了對不起國家或有損於國家的事,必將永遠遺臭萬年為世人所棄,永遠都不會有好下場!

  • 10 # 鼎玉軒轅

    一,軍隊質量,經歷幾十年的洗禮,清朝依靠的八旗軍已經不是當年所向披靡的常勝軍了,幾十年的腐化,已經失去了鬥志,上不去馬,拿不起槍了。而吳三桂的軍隊,有關寧鐵騎的基礎,並且在雲南貴州常年作戰,並且訓練有素,單論軍隊素質,清朝軍隊處於下風。

    二,吳三桂怎麼說還是漢族人,清朝入關後,對漢族人的政策是很殘酷的,當時好多人心向往明朝的,後來吳三桂起兵能迅速佔領半壁江山,就說明問題。清朝根基不穩,再加上人民反清,吳三桂有很大的機會成功。

    三,戰略戰術,如果吳三桂聯合其他兩藩,再加上陝西王輔臣,北面的察哈爾部,團結攻進,南北夾擊,吳三桂一路北上,渡過長江,清朝說不定真就會東北老家了。

  • 11 # 福祥和昌

    吳三桂造反起初氣勢磅礴勢不可擋。為什麼最終失敗了呢?

    大軍打到衡陽,應該勢如破竹一鼓作氣北上打過長江,拿下北京,消滅清朝的有生力量。

    在衡陽按兵不動了,呈觀望狀態。讓康熙有了喘息的機會,從而從容調兵遣將,最終將吳三桂消滅。

  • 12 # 墨讀古文

    肯定的,可惜如此大好形勢,卻敗於吳三桂自己的嚴重戰略失誤。吳三桂年老,一心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將藩地傳及子孫,實系被玄燁逼迫而反。因此當佔據半壁江山後,他沒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隻想和滿清劃江而治。若吳三桂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則滿清統治崩潰便成定局。

    因為八旗兵戰力已廢,而且就剩那麼幾萬真滿洲壯丁,打死-千就少-千。後來鎮壓吳三桂的兩隻主力,張勇的甘肅綠營和趙良棟的寧夏綠營,都是前明邊軍的底子。三藩起兵後,很多滿洲親貴第一反應就是逃跑回老家,並非他們膽小如鼠,以天下之大而畏懼雲南一隅,而就是太清楚他們自己的家底,如何外強中乾;玄燁斥責他們而決心應戰,也不代表他如何高瞻遠矚,不過是敢於殊死一搏的賭徒心態罷了。

  • 13 # 山海仁愛

    對於吳三桂而言,不到逼不得已的程度,他不會選擇反抗清朝,因為他本來就不具備對抗清廷的資本。

    論兵力,他在雲南可操控的嫡系部隊事實上也不過數萬人而已,雖然在貴州陝西等西北西南地區都有自己的舊部,一旦一哄而起將是一支數量龐大的軍事力量,但這樣的武裝存在著太多的問題。

    先不說早已經分幫分派,各個勢力集團各打各的算盤很難真正擰成一股繩,單就說吳三桂的勢力範圍,表面上他和他的舊部擁有數省,但多是貧弱的省份,加上先前持續不斷地鎮壓南明的作戰,這幾個省份早已經沒有經濟實力來支撐吳三桂的造反大業,缺乏經濟資本在背後支援,更缺乏足夠的統一,這樣的造反大軍來對抗中央王朝,除非後者內亂頻頻無法集中力量平定叛亂,一旦中央王朝集中全力,吳三桂只能佔據一時的便宜,卻根本無法笑到最後。

    隨後的三藩之亂也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三個藩王雖然相繼造反,又有多個省份響應,但大多都是各自為戰,雖然在初期轟動全國但在中央王朝很快做出反應的情況下又迅速陷入到相持狀態,眼見情況並不樂觀,又在清王朝以高官厚祿既往不究為誘餌進行誘降的背景下,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等人又相繼選擇歸順,即便實力最強的吳三桂,在攻到湖南時也無力北上,只能選擇相持來等待局勢變化,可面對著問鼎中原幾十年統治早已穩定的清朝,吳三桂掀不起更大規模的內亂,反而隨著自己的去世而造成自己內部的大混亂,最終功敗垂成!

    所以吳三桂早年比較決絕,投降滿清追殺李自成,瘋狂殘殺漢族同胞鞏固自己的榮華富貴,甚至不顧一切的追殺永曆皇帝徹底把自己送上一條不歸路,他幻想著通過一條不歸路來保證自己的前程,可他卻單單忘了另外一件事,他效力的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這種政權的特性是絕不可能容忍像吳三桂這樣的獨立王國一直存在下去,當利用的價值耗幹之後,接下來的必然是卸磨殺驢,吳三桂幻想著在南方將南明殘餘勢力斬盡殺絕就可以保自己家族的富貴,但他卻想不到,他想的富貴是保住自己的軍權,而朝廷想到的富貴則是讓他交出權力回老家頤養天年,徹底退出政治舞臺,當兩股政治力量的想法完全對應不上的時候,一場戰爭就在所難免了。

  • 14 # 陳志輝

    客觀說,吳三桂還是很有機會恢復漢人天下的。

    吳三桂反叛的時候,康熙在朝廷的根基並不深。因為剛剛乾掉了鰲拜,所以很多旗人對康熙皇帝有意見。

    另一方面是康熙削藩在先,在法理上不佔優勢,另外兩番一定跟著吳三桂一起造反。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主要還在於他的年紀太大了,單純從一名統帥和將領來說,他是合格的,但是由於年紀實在太大,最終死在了北上的途中,這就給了康熙很大的喘息機會。

    因為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已經被康熙殺了,他的孫子並沒有很強的根基,對於統帥一支軍隊也沒有很好的基礎,所以造成了最終的失敗。

    其實如果吳三桂能夠多活10年,歷史應該是另一個樣子。

  • 15 # 儒姐在北京

    歷史曾給了吳三桂機遇 而吳三桂卻坐使機遇擦肩而過 吳三桂敗於康熙 更敗於自己 首先戰略上 吳三桂是以兩省之地對抗一個國家機器 因此速戰速決是上策 這場戰爭拖久了就會變成消耗戰對吳軍不利 唯有 全師疾行 北渡長江 趁著京城附近防務空虛 揮師中原 直取京城 一旦京城失手康熙便無力迴天了 吳軍雖起義之初勢如破竹 但都採取的方式是諸城諸地的爭奪不僅傷亡巨大攻下之後還要大量的分兵駐守使得吳軍無力西征北進 此外從大周的版圖可以看出吳三桂既沒有下金陵控制江南富庶的蘇湖之地切斷清庭漕運南北之通道 也沒有出川蜀 塞姚涵之地以自固 哪怕後者能實現也能最大程度縮小與滿清在實力上的差距 足以與滿清周旋 甚至劃江而治 然而其所部控制的地方大多都是沒有多少戰略價值的西南區域 最終使己方從進攻陷入被動防禦 這樣一來也給了清庭足夠的準備時間得以組織起力量進行反撲。

    因為吳三桂目光短淺,只有小聰明而無目標和志向。與李自成對比一下就知道了,吳三桂不是做大事的人。你看他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入緬追殺永曆帝,造反時機的選擇(天下初定了才起來造反),就沒有一件事是預先謀定的,都是在當時形勢下隨波逐流的臨時選擇。這樣人的造反怎麼可能成功?

    結論是,造反有機會成功,但吳三桂沒機會成功。

  • 16 # 管要你管

    是有的不過他自己錯失了良機,當他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卻停下來了,坐觀其他幾路人馬相互廝殺,自己坐觀成敗,這就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他自己卻稱帝了要知道他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這下大失人心,如果他能選擇迅速過江而不是觀望局勢又是另一種變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藝術家勤學苦練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