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子釣釣魚
-
2 # 故事大綱
永曆一定要向西逃嗎?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永曆政權先向北遷,後來被清軍打得不行,退了回來,最後向西遷,一直遷到緬甸。要決定遷移的地方時,永曆朝廷有很多選擇:一則向東,可以去臺灣,投靠鄭成功。鄭成功非常忠於明朝,鄭成功的死跟永曆皇帝的死也有關係,聽到永曆皇帝死了,他心裡很難過,在悲憤之中去世。從廣西到廣東,再到臺灣,並不是很難的事。二則向南,可以到安南和暹羅(今泰國)。安南在文化上與中國很接近,而且安南黎氏政權也應永曆政權的請求,於1647年夏派出三百艘戰船進逼廣東廉州,幫助抵抗清軍。而暹羅一向與明朝友好,暹羅朝廷也曾討論是否主動歡迎永曆政權來避難。三則向西,先到雲南,後到緬甸,而與其他選擇比較起來,這應該是最不利的選擇。
▲ 永曆西遷路線
鄭成功集團是明朝滅亡之後東亞世界唯一能夠對清朝構成重大威脅的力量。鄭成功的海上力量在整個東亞世界是第一,當時世界的海上霸王荷蘭被他打敗後,都要向他上供。美國一位青年學者歐陽泰寫了一本《激戰熱蘭遮》,講述鄭成功家族的戰史,大家可以看看。1658年,鄭成功帶著十七萬大軍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在洋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慘重,只得退回廈門。第二年又再北伐,包圍了南京。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如果被佔領,會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南京還是中國財富最為集中的江南地區的中心,佔領南京,就意味著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資源。但是很遺憾,鄭成功輕敵,又遭遇了颱風,被打敗了。鄭成功看北伐無望,才轉向臺灣,把荷蘭打得大敗,結束了荷蘭人對臺灣地區的統治,收復了臺灣。鄭氏武裝是一支很強大的力量,鄭成功死後,鄭經、鄭克塽繼續跟清朝對抗很多年。鄭成功雖然佔領的地方不多,但他經營的範圍很廣。永曆皇帝如果跑到臺灣,從交通來說最近,而且是最方便的。
1600到1660年,中南半島出現了三個強國,分別是安南、暹羅、緬甸。三個國家中,安南與中國接壤,永曆五年(1651),有大臣建議永曆政權南遷安南,沒有成功。永曆十三年(1659),清兵逼近昆明,又議逃往安南,但因清兵逼近廣南府,所以沒有成功。永曆出逃緬甸後,李定國兵南退撤至中、老、越邊境,後盤桓於安南境界,直到於1662年憂憤而死。由此可見,雖然永曆政權沒有“南狩”安南,但是安南確實是流亡的選項之一。安南和明朝對抗過很長時間,有相當強大的武力。暹羅積極歡迎明朝過去的。永曆十三年初,雲南失陷、永曆出逃的訊息傳至暹羅,暹羅君臣商議迎永曆入泰避難。從雲南到暹羅要穿過寮國,今天如果開車幾小時就過去了,當時雖然交通不便,但比到緬甸還是方便得多。
▲ 中南半島三強安南、暹羅、緬甸
永曆政權要南遷或者西遷,首先要到雲南。在今天,大家覺得雲南是和內地差不多的地方,但在明朝末年,雲南還是少數民族佔絕大多數的省份。那時雲南人口中,少數民族佔到70%,漢人頂多佔30%,主要是衛所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管理雲南,明朝政府給當地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首領各種官職,就是土司。這些土司有時候效忠明朝,有時候背叛,關係很複雜。南明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亂,奪取雲南首府昆明,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永曆二年,李定國進攻沙定洲,相持數月,不分勝負,沙定洲滋長麻痺輕敵情緒。李定國偵知,率兵圍營,環以木柵,斷絕水源。幾天後,沙定洲支援不住,率眾出降。到了八月,沙定洲之亂才平息。經過這一次,明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永曆朝廷在雲南主要依靠的是大西軍餘部,但是大西軍是明朝不共戴天的死敵。張獻忠崇禎八年攻下明朝的中都鳳陽城時,把朱元璋的祖墳都挖了。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攻佔武昌,把明朝的楚王朱華奎處死並分食其肉。八月張獻忠又攻克四川,殺了明朝的瑞王朱常浩,迫使成都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淥自殺。所以大西軍並不是一直效忠明朝的。到了這時,大西軍首領中只有李定國是效忠永曆政權的,孫可望自己想做皇帝。在討論逃亡路線的時候,幾大將領發生激烈的爭執,孫可望反對到雲南,而李定國堅持要到雲南,最後李定國拔出寶劍要自殺,眾將奪下寶劍,最後才決定採納李定國的建議,但依靠大西軍對南明朝廷來說是很危險的決策。
李定國做選擇的時候,可能主要是看到歷史上過去的狀況,他是陝北農家子弟,十歲就跟隨張獻忠,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瞭解有限,即使聽著關於緬甸內亂的傳聞,也不可能去做細微的調查。在這種情況下,永曆政權流亡到雲南、緬甸也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1661年,吳三桂軍隊攻入雲南,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緬甸此時無力抵禦清軍,只好引渡永曆,以換取清軍撤兵。緬甸人在咒水這個地方把永曆帝抓了起來,被稱為“咒水之難”。咒水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不吉祥。次年,吳三桂在昆明縊殺永曆帝,南明最終滅亡。此時還在雲南西南部抵抗清軍的李定國,聞訊後悲憤而逝。至此,“永曆西狩”的故事也畫上了句號。
-
3 # 清風建輝
永曆皇帝退守釣魚島是很可笑的,首先,能不能順利登上釣魚島都是問題,其次,釣魚島離中國大陸較遠,面積也小,而且當時是無人島。永曆皇帝去了最多隻能當小漁民建一個漁村根本沒有發展空間。釣魚島能容納的人很少,去了那裡可能一個小海盜就能滅了永曆。而中國大西南有大西軍殘部以及其他反清力量存在,實力強大,又背靠緬甸,所以是一個好去處,而在西南戰敗後已經沒有退往海外的通道。
況且,即使永曆皇帝想出逃海外也應該去投奔廈門金門的鄭成功和鄭成功去臺灣而不是去釣魚島這樣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最不濟背叛祖國尋求當時強佔澳門的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的幫助。而去釣魚島只能是死路一條還白白受罪。
-
4 # 抱拙廬主人
姑且不論永曆帝是否知道有釣魚島這一地方,但釣魚島僅一彈丸之地,地形促狹,長約3641米,寬約1905米,面積約3.9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約362米,地勢北部較平坦,東南側山岩陡峭,東側岩礁頗似尖塔,中央山脈橫貫東西。作臨時堡壘尚可,但試問長期的日常用度如何解決?又能屯兵幾何?退守臺灣尚可苟延殘喘,選擇此島更是自尋死路。
-
5 # 弄竹君
提主的問題是永曆皇帝為什麼不退守釣魚島?
在竹君看來:此問題過於滑稽
釣魚島彈丸之地怎可揹負大明江山社稷所託?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滿清300年期間,無數的反清復明忠勇義士無時無刻不在為匡復大明,以期傳承中華傳統而揮灑熱血
!
何況大明正統皇帝呼?
-
6 # 隨你小性兒
永曆皇帝的朝廷估計當時從沒有考慮去釣魚島,因為主要原因是釣魚島養活不了一個建制的朝廷。大島如臺灣島都不能養活當時的永曆朝廷。臺灣當時只能勉強養活鄭氏集團,而且鄭氏還有海商的身份。如果沒有估計鄭氏集團都養不活。更何況去讓釣魚島養活永曆朝廷呢?
-
7 # 卿雲社
整個島一共才3000平米
永曆帶兵加入真上了島假如,連站都站不下…
更何況什麼資源都沒有,大軍加皇帝就杵在島上餓死渴死嘛
所以皇上寧可跑西南跟蚊蟲虎豹做伴也肯定不可能失心瘋了跑釣魚島上去
-
8 # 北方瓜兒
一,永曆帝為啥不退到南極大陸
二,永曆帝為啥不退到澳洲
三,永曆帝為啥不佔領美洲
總結:這種問題就是不考慮歷史人物的歷史侷限性
況且大明艦隊在明末之前的一百多年已經被文官集團徹底搞爛了,連張航海圖都沒剩下,你讓永曆帝順著海水游到釣魚島嗎[摳鼻][摳鼻][摳鼻]
-
9 # 二次元邏輯
這個問題可以從大中小三個方向來解讀:
(一)大方向(戰略上):永曆皇帝的嫡系部隊均分佈於西南,且西南之地,山地橫亙,勢險可據。南退可進緬泰越地,亦有騰挪之地。而比之釣魚島,距其甚遠,既無禦敵之險,又無騰挪之地,是為死地;
(二)中方向(態勢上):清軍已據東南之地,若去島上,必成甕中之鱉,拿下只是時間問題;
(三)小方向(人心上):據守東南後至臺灣的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有叛降清軍前科,曾出賣隆武帝。所以,永曆帝是斷斷不會去到離臺灣那麼近的釣魚小島上的。
讓我們一起關注發現歷史事件真相
-
10 # f悅語
從這裡可以看出永曆皇帝只適合當太平皇帝,吃喝玩樂慣了,清兵一來,就亂了陣腳,他毫無主見,目光短淺,沒認識到釣魚島的重要性,認為抗清那麼多人,釣魚島地方小,容不下那麼多人。所以他放棄了。
回覆列表
延伸閱讀
大家好,我是胖子!!
當時永曆皇帝逃亡緬甸,有了保護!怎麼也不會想到走海陸!
明崇禎政權被李自成起義軍推翻後,南方的明朝舊臣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勤王”,先後擁立了四個明室後裔,史稱“南明”。但在清軍的打擊下,福王朱由崧、魯王朱以海、唐王朱韋鍵的復明行動很快失敗了。順治三年(1646年)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以永曆為年號,建立了南明永曆朝。立朝不久,清兵又至,永曆帝無力抵抗,只好放棄廣東,輾轉到貴州、廣西和雲南。12月,南明昆明建立滇都,不料立足未穩,吳三桂率領的三路清兵追擊到雲南。朱由榔此時已經走投無路,為保住性命,他聽從了馬吉翔等人的建議,於1659年正月倉皇出逃到緬甸境內,以期在緬甸苟且偷安。
緬甸當局同意接納永曆皇帝,但要求南明文武官員解除武裝方可進入境內。於是朱由榔下令大小文武官員2000餘人放下兵器,並賞給了緬甸當局許多財物。但緬甸當局並未徹底放心。緬甸人明白,永曆朝廷仍以宗主國自居,事實上卻是逃難而來。為了避免禮節上難以處理,緬甸國王拒絕接見使者,只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達資訊。通事拿出明神宗時頒給緬甸的敕書同馬雄飛、鄔昌琦帶來的永曆敕書相核對,發現所蓋玉璽大小稍有出入,因此對永曆朝廷的正統地位產生懷疑。幸虧鎮守雲南的沐天波攜有歷代相傳的徵南將軍印,這印是明代同西南周邊土司和接壤國家往來文書中經常使用的,緬甸當局對比之後才解除了疑惑,允許永曆帝和他的隨行人員暫時居留境內
朱由榔等人初到緬甸時,雖然身邊兵士不多,但外圍仍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抵抗清兵,受到了緬甸君臣比較善意的接待。第二年,李定國的軍隊節節敗退,軍士死傷大半,無力保護永曆政權。緬甸當局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恰好此時,緬甸又發生了宮廷政變,對永曆政權還算友好的國王莽達被處死。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在群臣支援下發動宮廷政變,處死了莽達,自立為王。新國王看到許多大臣前來祝賀,惟獨朱由榔未到,感到很生氣。其實朱由榔並不是不想來,而是因為坐吃山空,經費上陷入窘境,拿不出多少像樣的賀禮。可莽白認為他們根本不像貧窮之人,覺得他們欺騙自己。國王對朱由榔等人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再加上永曆政權大勢已去,便生出了除掉他們的念頭。
莽白藉口朱由榔不送賀禮,便派使節前去索要,結果也沒得到什麼,便命使節當面責備道:“我已經勞苦三載,你們的皇帝及大臣應該重重感謝我。前年五月,我王打算殺掉你們,還是我力保不肯。你們這些人毫不知恩報恩。”說完憤憤而去。永曆官員極力辯解,但對方不為所動,自此雙方關係逐漸惡化。
話雖如此,在緬方堅持下,南明朝還是不得不派人前往。可誰去赴約?朱由榔最後決定由大學士文安侯馬吉翔、太監李國泰等人前往,但兩人提出要由黔國公沐天波同去。沐氏是西南邊境各邦國、土司重視的人物,馬吉翔等認為有沐天波在場,不致橫生意外。緬甸君臣為實現其計劃勉強同意。次日黎明,馬吉翔等召集大小官員渡河前往緬軍駐地塔下,準備“飲咒水”盟誓,僅留內官13人和跛足總兵鄧凱看守“行宮”。上午,文武官員到達塔下即被緬兵3000人團團圍定。緬方指揮官命人將沐天波拖出包圍圈。沐天波知道橫生變數,奪取衛士的刀奮起反抗,殺緬兵九人;總兵魏豹、王升、王啟隆也抓起柴棒還擊,終因寡不敵眾,都被殺害。
其他被騙來“飲咒水”的官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馬吉翔、馬雄飛、王維恭,總兵王自金、陳謙等,總兵改授通判安朝柱,錦衣衛掌衛事任子信和金書張拱極、丁調鼎等,內官李國泰、李茂芳等,吉王府官張伯宗等。後來統計,這次“咒水之難”共被殺42人。緬軍謀殺永曆王朝的扈從人員後,隨即蜂擁突入永曆君臣住所,共誅殺300多人,同時搜掠財物女子。朱由榔倉促中決定同中宮皇后一起自縊。侍衛總兵鄧凱規勸道:“太后年老,飄落異域。皇上丟失社稷已經是不忠,今丟下太后又不孝,何以見高皇帝於地下?”永曆帝才放棄了自盡的打算。
最後緬兵把永曆帝、太后、皇后、太子等25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對其餘人員及扈從官員家屬濫加侮辱。永曆帝的劉、楊二貴人,吉王與妃妾等百餘人大都自縊而死。緬兵搜刮已盡時,緬甸大臣才在通事導引下來到,假惺惺地喝令緬兵:“王有令在此,不可傷皇帝及沐國公。”可是,沐天波已經在“飲咒水”時被殺!
永曆朝廷住地屍橫滿地,已無法居住,緬甸官員請朱由榔等移往別處暫住。沐天波屋內尚有內官、婦女200餘人也聚作一處,“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驚聞數十里”。洗劫之後,倖存人員已無法生活,附近緬甸寺廟的僧眾送來飲食,才得以苟延殘喘。二十一日,緬方把永曆君臣原住地清理以後,又請他們移回此處,給他們送來了食物和衣服。二十五日,又送來鋪蓋、銀、布等物,說:“緬王實無此意,都是因為晉、鞏兩藩殺害地方百姓,緬民恨之入骨,因而報仇罷了。”
朱由榔經此番打擊,對前途已完全失望,但也不願意回到故土。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對總兵鄧凱說:“太后又一次病倒了,如果天意不可挽回,韃子來殺朕就讓他來殺好了,你就不要管聯了。但是希望你能使太后骸骨得歸故土。”緬甸當局之所以沒有立即殺掉永曆帝,是因為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佔領雲南,他要緬甸交出朱由榔。緬甸看到清兵勢不可擋,也想借此討好清政權。在吳三桂的威逼利誘下,莽白於次年二月,將朱由榔及其家屬送交清軍。吳三桂將永曆帝及其子押回昆明,四月將其絞死於金蟬寺,南明的最後一個王朝結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