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窩老張
-
2 # 彈指千年
對於先秦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從商周至戰國初期的主要作戰形式就是車戰。可以說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之下,作戰兵刃基本以青銅器為主,而在個體力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之下,速度就決定了兵刃的殺傷力,因此配備了戰馬的戰車在當時威力時巨大的。
戰車上有一名弓手為車左,是主要作戰成員,一名御手負責駕車,一名持矛者為車右。在戰車被逼停的情況下負責近戰,車上配備盾牌以及其他備用武器,一般來說自由貴族子弟才有資格配戰車。一乘戰車的配置除了車上這三名甲士外,還包括72名隨行步卒,25人的後勤人員。
我們知道一乘戰車其實指的是個百人隊伍,故而千乘之國就是軍隊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的國家,以當時各諸侯國的人口,千乘者都是大國。那為何這些千乘大國後來都棄用了戰車呢?原來當時各國約架也都在平原,後來隨著戰爭開始利用地形,常常在不適宜戰車行動的地方作戰,車戰才逐漸被歷史所淘汰。
其次,駕馭的進步迫使戰車淘汰。最初被馴養的馬是首先跟馬車結合起來推廣使用的,馬車這種形式開始於夏發展於商西周時成熟,春秋時達到鼎盛。周武王率300戰車閥紂,時間短效率高,一定程度上講是戰車起了關鍵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發現原來騎馬的機動性更強,應用更加靈活,加上對騎馬技術的間接掌握,比如戰國時兵書《六韜》中就記載有訓練騎兵的方法,逐漸形成規模代替的戰車。
事物在發展,戰車的配置也是一樣的,人數由10來個到100多個也是一個發展的歷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戰車使用的次數就開始減少了,在清朝以後更是很快變成了次要的位置,再之後就幾乎被淘汰了。
-
3 # 沉淪的鹹魚
古代的戰車是古代戰爭的一大利器,戰車一般有三到四人,一個駕駛員,一個弓箭手,一個或兩個持戟人員。駕駛員和馬匹都是身披重甲,在在衝鋒過程中,弓箭手射殺較遠處的敵人,持戟人利用兵器優勢,刺殺近處敵人。同時戰車車軸向外突出一寸,用於行進途中絆倒敵人。在戰車運用的高峰時期,兩國對戰時,會優先打聽對方的戰車數量,當知道對方戰車高於己方時,是不敢同對方打野戰的。
-
4 # 夢醒一回頭方知我是我
古代戰車對駕駛員要求非常高而不是一般人能學的,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得起。古代戰車對地形也有要求的。威力主要靠馬匹和車輪兩側的尖刺在高速行駛中可以把人的大腿瞬間斬斷。
-
5 # 大漢情緣之遼闊疆域
古代戰車在冷兵器時候殺傷力巨大,一般戰車一到兩匹馬拉動,馬匹全身“鎧甲”,駕馭車的車伕也為“全身武裝”。車履兩側都是鋒利的刀刃,車上有一到兩名持長戈勇士。如果在衝鋒過程中,進入人員密集的對方陣營中,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傷亡,古代作戰陣營的戰車數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戰鬥力引數,也是一個作戰團隊作戰力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威懾”對方的一個關鍵作戰裝備,威力絕對不能忽視。
-
6 # 獨特的文字解說
答:今人最想知道古代戰車的作戰威力有多大了,按今人的理解,要是在古代軍隊中配備有很多戰車就是強大的軍隊了。有這樣想法的人因不瞭解古代戰爭的場地,只能通過今近代戰爭知道坦克,軍車等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了。
常識上無論什麼車,都要有路才能發揮作用,即使是今最先進的什麼車,如果道路坑渦不平,滿路是巨大的岩石時都會失去作用,更不用說在無路,滿是岩石,林木的野外作戰了。
今人想象古代作戰的戰場全是平坦開闊的地方或是草原。這樣想實在太幼稚了。就算是平原地帶也是佈滿了很多溝渠的,即使是今坦克也無法越過的。
今火車頭前安裝有一個巨大的鐵鏟,意是把鐵路上的雜物,小石頭鏟開,讓火車行駛安全。如果是大塊的岩石落在鐵路上,火車經過會是什麼後果呢?今天最先進的車尚且被岩石,樹木掀翻,那古代用牛馬拉的車強過今天的車嗎?
常識上古代的道路和今天的道路相比,實在是天差地別的。近代解放前中國很多縣城都沒有通公路,全是普通的牛馬車道。由此可見古代如果用戰車作戰只能在路上作戰了,而只能在路上作戰的任何戰車,都是致命的,因為敵人只需撬幾塊大岩石在路兩頭,這支戰車軍隊既前不得,退也無路,只有迎接山上滾落下的岩石,擂木,把人和戰車沾合成人車餅了。
如果硬要把馬車搬拉到各山谷,山頭上作戰,估計敵人不來攻打,自己也會被累死。就算今天先進的坦克也無法上到各種地形的山上或在各山谷中來回穿行。
如果道路不好走,戰車非但沒用,反而成了累贅,故硬要戰車在各種地形作戰,這支軍隊會累死。
在古代平原作戰也是有的,只是雙方極少在平原作戰,而是利用城牆擋敵。今很多影視作品也是敵人包圍城市攻打,這樣的戰爭確實有。
古代城市被敵圍城後,城內是防守的一方,城內就搬救兵來合圍外敵。合圍,就是一個圓圈狀,就是古今稱的:車。車就是一條圓形軸,軸心就是中心點。
古代稱寫的(車)就是一條車軸的形狀,後人在車軸上面安裝木架,再在木架上鋪木板,就是古今稱的車。如同今北方人推板車。
板車用人拉推,稱為:人力車。用牛拉稱為:牛車。用馬拉稱為:馬車。在車架上蓋一個擋風雨的篷,古稱:轎車。
古稱的:木牛流馬。就意是用什麼力拉稱什麼車,喻車架是活動的,可分成幾件,再組合成車,故稱寫的木牛流馬就意是靈活多變。車,主要是搬拉兵器,糧草等,以便減輕將士的體力也,車在古代並沒有作戰能力的。
古代戰馬少的軍隊只有將軍及小官類才能騎了,其他兵卒只有靠11路車行走了。
古今稱寫的:車輪戰。就意是包圍殲敵,古代的包圍戰就是古今稱的:戰陣。陣,意是合圍也。
包圍敵人是一種陣法,既可單獨殲敵,又可打敵援。被包圍之敵如果援兵趕到,又變成反包圍了,把包圍自己的敵人消災。故古代包圍戰有很多學問的如:一圈包圍一圈殺敵,既可打來援又可聲東擊西,既可調虎離山又可牽制強敵,虛虛實實讓敵摸不著也。這就是車輪戰。
車,字在甲骨文,金文等寧典裡寫畫是一條車軸狀。無路的車如同岸地行船。故古代的戰車就是包圍也。
回覆列表
輪子是一項偉大的發明,自此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的戰場,戰車都曾馳騁過相當一段時間。
戰車的正面衝擊威力非常驚人
可以想象一下,一輛麵包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向你衝過來,誰能用血肉之軀和它抗衡?戰車的衝擊威力大體如此。無論是波斯、希臘、羅馬、埃及還是古代中國,戰車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由多匹馬拉車。這樣的結果就是戰車的動力要比騎單匹馬的騎兵要大的多。戰車通常是由木材和金屬製成的,上面還站著士兵,所以整體重量也遠遠大於“一人一馬”,根據物理學原理,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因此戰車的正面衝擊力極高,普通步兵基本上就是一觸即潰。
戰車兩側常常裝有刀刃,增加攻擊範圍
古波斯的戰車通常稱為“刀輪戰車”,因為在這種戰車的輪軸上常常綁有刀刃,藉助速度可以輕易切斷敵人士兵肢體。不僅波斯戰車,其他民族的戰車也是如此,通常會在戰車上安裝刀刃、槍、矛等物,增加破壞力和殺傷範圍。
戰車上的士兵即能遠攻,又可近戰
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為例,通常戰車上配備3人:一名馭手,負責駕駛戰車;一名弓箭手,負責遠端射擊;一名戈手,負責近戰,三個人相互配合。其他民族的戰車情況也相似,有些是三個人,有些是兩個人乘一輛車,除司機外另一人負責作戰,根據情況不同選擇使用標槍、弓箭或短劍。戰車可以提供良好的速度,並且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防禦,因此佔有優勢。
戰車的威力是非常強大的,這點毋庸置疑。可是既然威力這麼強大,為何戰車最終還是被淘汰了呢?戰車威力雖大,但是侷限性也很多。
首先受地形束縛非常大。必須是平坦的地勢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是山地、丘陵、河谷等地則無法使用;
其次,戰車的靈活性不足。雖然速度很快,但是無論是轉向還是停止都非常不靈便,操作起來很困難,尤其是混亂的戰場上經常出現幾輛車攪在一起無法動彈;
第三,發動攻擊準備時間長,且戰術易被針對。戰車想要達到衝擊威力需要經過相當長距離的“助跑”,曾經發生過古波斯戰車發動衝鋒前被希臘傭兵率先反衝,結果無法動彈;熟悉戰車戰術的亞歷山大多次利用輕步兵以散兵陣型對付波斯戰車,使其完全無用武之地。
因此,威力巨大的戰車逐漸被騎兵所取代,到馬鐙普及之後,戰場上基本上看不到戰車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