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網路有些網民老喜歡用“假如這是你的家人”來博取同情,難道他們不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的道理嗎,有些家教教出的是精英,有些家教就教出了這些“假如”。
4
回覆列表
  • 1 # 砥名樓主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對自己的家人,百般容忍,無底線溺愛,越是自己家人,越護短;但是,還有另一類人,他們對待外人時,無動於衷,因為外人的好壞,對他們自身少有影響,所以他們對外人,只會讚美,慣著他們,即使前面是懸崖深淵,他們也會支援外人,甚至惡作劇的鼓勵外人前行,所謂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

    反之,這一類人,對自己的家人,非常嚴刻,辱罵打罰,有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不近人情,為什麼?因為家人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們才會用極端的方式方法,要求家人。我屬於後一種人。

    回到問題,如果有人問我,這是你的家人來博取同情,我會斬釘截鐵的回答,我打折他的腿。

  • 2 # 潘不安講究史

    這句話如果脫離環境本身是沒有對錯的,關鍵是處在怎樣的前置條件下。

    但多數情況,當別人用這句話,是在道理上無法取得優勢時,利用人同理心的一種詭辯,用情感影響你的判斷。

    可是正常情況下,這句話總是無往不利,為什麼?

    那是因為很多人本身在判斷上存在著雙標,比如有些人買東西的時候總是想便宜便宜再便宜,尤其一部分人知道成本後,賣家就是賺一塊錢都是傷天害理;而換成自己是賣家時,賺一倍都嫌少,總是希望一本萬利。

    所以,要回懟這句話不在用什麼話語,而在自己是否能理直氣壯的回覆。要懟這句話其實很簡單:"如果是我和我的家人壓根就不會……"

    就像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很多人只讀前半句,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同樣孔子認為自己喜歡的也不要隨便強加給別人。也就是道德標準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將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給別人,不然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學數學怎麼讓自己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