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趙佔華
-
2 # 四爺sjc
1929年皇太極御駕親征,第一次打中原內地,繞路的蒙古,從長城入關。廣渠門大戰,儘管袁崇煥勝利擊退皇太極八旗軍,但是他因為離間計和擅自用尚方寶劍殺東江總兵毛文龍也是重大原因。另外,袁崇煥可以寧遠大捷,因為太監9千歲魏忠賢支援,兵馬錢糧等支援,因為魏忠賢知道袁崇煥是抵抗後金八旗軍遼東地區的擎天擘玉柱、架海紫金樑。比如袁崇煥投桃報李給魏忠賢在遼東修建祠堂。
明末兩個政治勢力:閹黨和東林黨。崇禎排斥閹黨和結黨勢力,繼位1627年酒把魏忠賢收拾了。儘管袁崇煥沒有結黨,袁崇煥收到兩個太監密報(從後金營帳逃回的大明北京故宮)。另外崇禎皇帝弒殺成性,殺的大臣尚書、遼東經略多的是。比如熊廷弼也被崇禎傳首九邊(九個邊防長城重鎮)。
1644年煤山(北京景山公園)上自縊前,還殺自己心愛的女兒,殺妃子,逼迫皇后自殺…
-
3 # 舊史新觀之Destroyers
袁崇煥的主要死因是黨爭。
由於明神宗將近30年不理朝政,朝臣群龍無首,進而分化成了一個個的小集團,這些集團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最終形成了一些勢力較大的“黨”,東林黨、齊楚浙黨,這兩大黨派由於政見不同爭吵,後來逐漸演變為純粹的權力之爭,你說對的我偏要說是錯的,你說是錯的我偏要說是對的,相互傾軋勢同水火。
天啟初年,由於東林黨人扶植天啟帝登基有功,幾乎完全把持了朝政,朝中的要害部門被東林人士充斥,齊楚浙黨受到打壓,心有不甘。這時,一個機會來了,就是大太監魏忠賢掌權,魏忠賢橫行跋扈,與東林人士有諸多矛盾。於是齊楚浙黨紛紛投靠魏忠賢,希望通過魏忠賢手中的權力打擊東林黨,從而實現自己把持朝政的目的。於是,他們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閹黨。
閹黨其實是齊楚浙黨與魏忠賢的政治聯合,聯合的目的是為了對付一個共同的敵人——東林黨。雙方終於爆發了一場正面的衝突,也即楊漣、左光斗彈劾魏忠賢當殺之罪,這場鬥爭的結果是東林黨慘敗,大批東林黨人士被殘酷殺害、逮捕下獄和貶為庶民。東林完敗,閹黨掌握了政權。
然而,僅僅幾年以後,新的轉機又來了,崇禎皇帝登基,嚴懲擅權的魏忠賢和閹黨,閹黨受到殘酷打擊。應當說,閹黨之中還是奸佞比較多,而東林黨雖然有不少敗類,但是還是正直之士較多。
崇禎之初對閹黨大清洗,隨即皇帝重新大批啟用東林黨,東林人士紛紛入閣,充斥朝廷的要害部門,閹黨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閹黨殘餘心有不甘,他們蟄伏起來,伺機反撲,重掌朝綱。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機會又來了,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共計10萬人,繞道蒙古,破塞入關,直取北京。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進京勤王,由於袁崇煥的諸多錯誤和失誤,加上袁崇煥言行過於不檢點,從而引起了崇禎皇帝的懷疑。
比如,袁崇煥尾隨清軍不進攻,造成了他引導清軍來北京的假象,其實他的目的是憑堅城、用大炮;他初次見到崇禎帝時,宣稱皇太極要在北京登基,勸說皇帝與皇太極議和,其實他的目的是讓崇禎以為敵人過於強大,從而為自己的失職開脫,並且讓崇禎同意他進城防守,因為在野外他的部隊很有可能打不贏。
但是由於袁崇煥自己的錯誤,加上朝中大臣的攻訐,崇禎覺得袁崇煥有問題,於是下令將袁崇煥逮捕,暫時關押,等待審理清楚再說。
袁崇煥下獄以後,朝中別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此案的前景,這是一個扳倒東林黨的極好機會。袁崇煥雖然不是東林黨,但是與東林黨關係密切,多有來往。錢龍錫是東林黨的領袖人物,又是內閣大學士,當初崇禎命令徹查閹黨逆案,就是錢龍錫一手審理的。閹黨對錢龍錫可謂恨之入骨,因此,想要扳倒東林黨,就必須扳倒錢龍錫,想要扳倒錢龍錫,突破口就是扳倒袁崇煥。
這時候,一些人開始攻訐袁崇煥殺毛文龍是錢龍錫指使的,一下子使得此案的方向大變。原來單純的審理袁崇煥的問題,現在變成了對朝廷中一個結黨營私、迫害政敵的大案的審理。崇禎的態度也變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一案件的性質上而不是案子經過與對錯上。
閹黨殘餘和覬覦內閣首輔位置的溫體仁、周延儒開始大肆行動,他們不斷偽造證據、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不斷攻擊袁崇煥。錢龍錫主動辭職以圖洗清自己,錢龍錫去職。
不斷的黑材料使得崇禎皇帝開始確信,袁崇煥和錢龍錫確實是結黨了,一件事更加堅定了崇禎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袁崇煥在牢中堅稱自己和錢龍錫沒有半點關係,在崇禎看來,袁崇煥這番言論就是結黨的表現:拼死保護自己死黨中的其他人。
於是,一個結黨營私、迫害異己、殘害忠良的奸黨在崇禎的腦海裡成型了:東林黨勾結袁崇煥,殺害毛文龍,賣米給蒙古,引敵人入關,妄圖逼迫皇帝結城下之盟,在後金軍隊面前避戰等等。。種種劣跡。
崇禎認定,袁崇煥與錢龍錫等人都是奸黨,東林黨很多人不可再用。
崇禎皇帝已經動了殺心,加上袁崇煥確實有錯,他又和崇禎的性格相互牴觸,崇禎下令將結黨營私、奸邪誤國的袁崇煥凌遲處死。罪名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錢龍錫關入監獄,擇日斬首。
錢龍錫這時候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咬了袁崇煥。崇禎皇帝這才如夢初醒,明白錢龍錫和袁崇煥沒有結黨,但是大錯已經鑄成,袁崇煥已經死了。
袁崇煥從下獄到被殺9個月,這期間,慘烈的政治鬥爭,東林黨人內閣紛紛下臺,閹黨重新秉政。各個部門重新洗牌。溫體仁、周延儒入閣,成基命等人去職。
閹黨重新掌握朝綱,打敗了東林內閣,握住了權柄,華麗翻身,當然了,代價是袁崇煥等愛國將領的粉身碎骨。
袁崇煥案件是崇禎朝歷史上一個轉折點,此案背後是極為複雜的政治鬥爭,袁崇煥被殺標誌著“崇禎新政”結束,“中興之夢”破滅,大明王朝氣數將盡。
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東林黨代表正義,閹黨代表邪惡。不是這個意思
此案表明,明朝末年的政治鬥爭已經完全不以事實和道德為依據,演變為拋棄一切仁義道德、不擇手段的打擊政敵。任何企圖為國家為民族奮鬥的愛國志士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都會被碾壓的粉碎。明朝的忠臣良將在無休止的的黑暗的朝廷紛爭中耗盡鮮血,國家最終覆滅。
袁崇煥的慘死表明了晚明政治的極端黑暗和腐敗。
-
4 # 素衣寒江雪
袁崇煥做過太多事情讓疑心的崇禎有理由殺他。另外,袁崇煥並沒有那麼出色的能力,能夠阻止清兵入關,崇禎也看清了這點。
關寧錦防線的構造者是孫承憲,袁只是忠實的執行者。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方針也是孫提出的。袁的作用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袁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擅殺一品武將毛文龍,致使關寧錦防線最重要的一環皮島失效,後金徹底解除了後顧之憂,沒有了制衡,可以放心揮師南下,不必分兵堤防背後遭攻擊。同時直接導致耿精忠,尚可喜降清,讓後金掌握了明朝的火器和明軍的習性。完全是自毀長城之舉,後金一直沒有做到的,袁幫忙做到了。崇禎本就可以殺他,但還是繼續相信他。
袁上任初向崇禎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屬於欺君,在整個國家千瘡百孔之際,崇禎對於袁寄與厚望,給錢給人盡一切能力給予支援,可最終遼東沒收復,後金還打到北京城下來了,讓崇禎對他的能力不再信任,之前希望有多大,現在失望就有多大。
皇太極繞道蒙古進逼北京,讓崇禎疑心是袁私放後金入關,以逼崇禎和後金議和。袁沒有得到明旨就星夜帶兵趕回勤王,而且還要求入城修整,絕對是自己找死的行為。最終,崇禎徹底對袁產生了疑慮,下定決心殺掉袁。
-
5 # 修手機的騷年郎
袁崇煥之所以會死是因為崇禎聽信了魏忠賢餘黨的讒言:“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再加上皇太極趁機實施了反間計,導致袁崇煥以通敵賣國為由,被崇禎凌遲處死。
-
6 # 怪談雜語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
7 # 東廠壹枝花
我認為,袁崇煥的死不是單方面造成的,他的死是歷史的“一套組合拳”。
1,性格的碰撞
袁的悲劇,是和崇禎兩人性格缺陷的碰撞必然結果,袁崇煥輕狂自傲,我行我素,崇禎又自負滿滿,敏感多疑。
袁崇煥告訴崇禎,平遼五年可成,明眼人都知道,明君苦於軍費,戰鬥機制,財經,腐敗等諸多問題,戰鬥力真的很成問題。朝中給事中許譽卿就很有疑惑,便問他,他給的迴應是什麼呢?
聊慰聖心耳
我就是安慰安慰皇上(皇上聽了要吐血)
而崇禎帝呢?卻信以為真,當滿滿的期待落空,不滿、懷疑便鋪天蓋地而來,危機降臨不可避免。
袁崇煥去遼東後,有兩件事情刺激著崇禎,激化了矛盾。
一是向崇禎催討拖欠的軍餉,而崇禎卻不以為然,甚至認為袁崇煥是恃邊逼餉,藉此中飽私囊。
接下來,袁崇煥又自作主張,殺了毛文龍,遼東總兵毛文龍,獨當一面的朝廷大員,說殺就殺了,崇禎雖未降罪,但卻引起了他的不滿。
一切以遼東為重,“平遼”是底線,崇禎帝暫時可容忍一切不滿,一旦平遼不成,他就會死得很慘。
歷史的不可複製性在於它的偶然
很遺憾,有時候事情就會這麼殘酷,你越不想讓它往哪邊發展,它偏要走向哪邊,這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後面發生的事,每一個節點都引領皇帝的疑心大發
1),為了戰爭贏得時間,他決定先同大清議和,但他又是先斬後奏,自以為天衣無縫,無人知曉,卻早已傳到崇禎的耳朵裡。
2),為了讓蒙古不和後金聯手,他決定私賣糧食給蒙古,卻讓糧食流入後金補給戰爭。
3),皇太極率兵繞道入關,袁崇煥未經許可火速率師救援,但只對皇太極追而不擊,皇太極及時施展反間計,使皇帝相信他們之間有密約。
4),拱衛京師,袁崇煥請求讓部隊入城修整。邊疆將士進京,是大忌。
5),覲見皇帝時誇大敵人的實力,說皇太極來京師是做皇帝。,引起皇帝的懷疑
所有的事情一一連結起來,崇禎相信,這一切都是陰謀。此時的崇禎像一個火藥桶,只要輕輕一點,就會爆炸。
2,同僚的落井下石: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黨爭不斷,袁崇煥入獄後,朝中有人上奏,彈劾袁崇煥勾結內閣大臣錢龍錫,這一項就捅到皇帝的死穴,邊疆大臣和內閣重臣的勾結,就意味著謀反,這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
袁崇煥犯了一系列錯誤,加重皇帝的疑心,一個愛惜英雄的皇帝和一個忠君愛國的英雄他們不但沒有形成互補,反而強化了各自的性格缺陷,最後以遺憾的方式告別。
袁崇煥的輕言吊足了崇禎的胃口,給崇禎留下垂死前的幻覺,卻沒給自己留下後路而皇帝像一個賭徒,他把一切希望都押在袁崇煥的身上,當希望落空,他賭輸了一切,袁崇煥怎能不死。
回覆列表
答:是明未政府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死的。具體情形大致是這樣:祟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軍避開寧錦防線,繞道內蒙古,從喜峰口進入關內,直逼明朝京城(北京)。袁祟煥接到情報,連夜離開原來戰場揮師入關。為了保衛京城,他馬不停蹄急行軍,一路經玉田,香河,過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本應馬上進城,休息整頓,以對嚴峻形勢,不想這時侯,京城裡到處流傳著袁祟煥引導後金兵入關的謠言。袁軍只好在廣渠門外同敵人進行了十多次斯殺,打退了金兵的進犯,但崇禎帝卻仍然懷疑他,不允許袁軍進城休息,沒辦法只好駐紮城外。面′對這種情況,聰明的皇太極因勢利導開始用計了。他有意命令部隊靠近袁軍駐紮地。他把活捉的2個明太監,押在軍中,皇太極讓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按計行事。高鮑2人夜裡回營,坐在靠近關押太監的地方,故意小聲地說:今天撤兵是計謀,和袁督師早有密約,這回大事己成了。一個太監假裝睡覺,把高鮑的話記在心裡。隨後金軍又故意放走太監,太監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了袁祟煥通敵的情報。崇禎帝本來就多疑,果然信以為真,馬上以商議軍晌為名召見袁祟煥,以叛國大罪把袁抓起來,於第二年八月,居然把袁祟煥處以磔刑...!可嘆!一代名將死後埋葬在廣東義園(今北京市59中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