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日誌隨筆

    換做是我,我也會選擇走贊恩的路。

    我聽過許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故事,也深深理解那些不快樂的孩子們。其實只要父母一點點的關心就夠了,他們的家庭卻吝嗇到連一句關心的話語都要扼殺掉。

    有網友說 : “家本來是我想依靠的港灣,可是我所有的痛苦和悲傷多數來自於家庭。”

    在《何以為家》的開頭,演示的就是小男孩贊恩在控訴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

    “我希望大人們能聽我說,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 。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他們說過最好聽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

    贊恩說自己就像被上帝拋棄的孩子,懷疑上帝不希望自己能被人愛。從小生活在就缺乏愛的家庭裡面,不能接受教育,被迫做苦力養活兄弟姐妹。可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大。

    我認為家庭本該是一個溫馨的地方,即便它不夠奢華。孩子們都是父母愛情的結晶,為什麼有父母會虐待自己的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後來,我才知道父母也是需要考試的。

    我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時,女主塔拉也是遭受原生家庭迫害,最後掙脫了這份名為家庭的“愛”的枷鎖,成就了自己。

    給我最大的感觸時,想逃離原生家庭的人有很多,但是往往很多人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擺脫陰影。塔拉最終能夠接受家庭決裂獲得自由,因為她主動地獲取知識,有足夠的見識和經濟基礎。

    她拿到了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的博士學位,也成為了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足夠多的見識拓展了她的思維方式,每納入一個新思想到自己體系,經過數次的審視再顛覆家庭環境形成的觀念。

    經濟條件對個人獨立的重要性已經無需重複了,不僅是對女性,對男性也同樣如此。但在能夠取得經濟獨立之前,建議不把和周圍人意識形態的衝突作為人生的主要矛盾,先埋頭打造自己的專業技能。

    所以,當我想成為自己之前,我不允許自己在一場我並不理解的衝突當中首當其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獼猴桃怎麼梳果和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