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語終南

    老子不只是反對仁義,而是反對一切有為,認為一切有為無論善惡,都是導致世態愈流愈下的禍根。正如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大道廢,有仁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其全文是: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章是對上章“其次親之譽之”的進一步闡釋,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憨山大師注】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釋其次親之譽之之意也。大道無心愛物,而物物各得其所。仁義則有心愛物,即有親疏區別之分。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謂聖人治天下之智巧。即禮樂權衡鬥斛法令之事。然上古不識不知,而民自樸素。及乎中古,民情日鑿。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設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則因法作奸。故曰智慧出,有大偽。上古雖無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為父不慈者眾,故立慈以規天下之父。為子不孝者眾,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是則孝慈之名,因六親不和而後有也。蓋忠臣以諫人主得名。上古之世,君道無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嘗不忠,而亦未嘗以忠立名。及乎衰世,人君荒淫無度,雖有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殺身諫諍,不足以盡其忠者。是則忠臣之名,因國家昏亂而有也。此老子因見世道衰微,思復太古之治,殆非憤世勵俗之談也。

  • 2 # Lauzi

    要理解老子的“邏輯”,首先必須下好定義。什麼是大道或稱常道?就兩個字:無為。道德經論述的是道德倫理,因此無為當然是對人無為,而非自我無所事事。什麼叫仁、義?通俗的解讀當然是愛和幫助別人,從倫理角度看理應是對人有為,這顯然違背了老子無為的原則,因此老子反對仁、義。

    想不通?你當然想不通,這是個2000多年老的想不通,而且越聰明越想不通因為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越無私越想不通因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話說回來,年輕人想不通沒什麼不好,不然人生還有什麼可琢磨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大資料時代你還有什麼隱私嗎?沒有大資料你會活得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