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H一起看世界
-
2 # 齷齪的劉世雄
李混賬是中國近代史上罪大惡極的人渣垃圾!一個親手簽訂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賠款2億白銀的漢奸走狗賣國賊!竟然被稱為“洋務運動”的先驅者?辨稱為被迫使簽約?怎麼總是有人想為李混賬翻案?
-
3 # 生活搜吧“南京券”分一元券和五元券兩種
一元券長134MM,寬81MM,正面:基色是赭色,底紋是極淡的淺藍色,實心字是黑色。下邊框內嵌有空心字“南京”。由於鈔面上印有“南京”二字的地名,遂以“南京券”得名。自右至左,邊框下有一行小字“上海商務印書館代印”。背面:邊框綠色,底紋極淡的黃色,文字黑色,號碼紅色。反面為英文,有經理鄒頌丹和會計主任葉濟仙的中文簽名。
五元券長148MM,寬93MM,正面:基色為藍色,底紋是淡草綠色,實心字呈黑色。背面:邊框橘黃色,底紋是淡青藍色,文字黑色,號碼紅色。其式樣與文字,與一元券基本相同,僅面值相應改變。一元券和五元券正面兩邊冠有中國銀行發行日期為“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吉日”和“中國銀行發行”兩排中文字。背面英文日期為“Nanking 10th February 1912”,即1912年2月10日。
根據“南京券”上冠有的中文發行日期“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吉日”和背面英文日期“Nanking 10th February 1912”,即1912年2月10日,可以推算出“南京券”的印製時間,應當是在孫中山先生1月24日在南京批准成立中國銀行之後,及2月10日預備發行日之前。
榮登“共和第一鈔” “南京券”擊敗“李鴻章像券”由於民國初期時局動盪,“南京券”的發行及流通時間很短(前後不到一年時間),流通地域也不夠廣泛(主要在南京地區),“南京券”散在民間所存極少,很多人從未見過“南京券”。與此同時,資料顯示,中國銀行成立後,曾用大清銀行李鴻章兌換券一圓、五圓、十圓三種加印“中華民國元年”和“中國銀行兌換券”及地名、簽字等字樣,暫代流通。這使得不少海內外錢幣學家長期認為,中國銀行於1912年2月草創時來不及自行印製鈔票,因此“李鴻章像券”被認為中華民國成立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
孔祥賢,這位已故的南京中國銀行員工,中國銀行行史研究資深專家,透過詳細的考證,終於給“南京券”正名。
孔祥賢先生曾查到的中國銀行第一套報表(民國元年十月十五日呈報財政部)中有一張《中國銀行流通鈔票數目及金額一覽表(民國元年九月份)》,上列北京、上海、南京三行,其中南京行流通在外的一元券為306張、五元券為2000張,合共發行10306 元,而其面值系統似不同於其他兩行。之後數年,孔祥賢先生又陸續查詢到一些關於“南京券”的發行和收回銷燬方面的資料,只是一直未見到“南京券”實物。
也許是孔祥賢先生執著追尋“南京券”的精神感動了上蒼,1988年,孔祥賢先生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萬仁元先生的委託,幫助整理館藏的部分舊鈔(以中行鈔為主),他終於在一大堆散亂的鈔票中,發現了“共和第一鈔——南京券”。“南京券”的發現立刻轟動了海內外錢幣界。1988年10月13日,新華社以題為“中華民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中國銀行的‘南京券’最近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被發現”作了報道。新華社報道中說:“據‘南京券’的發現者中國錢幣學會會員、中國銀行行史專家、副研究員孔祥賢介紹:中華民國建立之初,國家銀行只有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交通銀行成立於前清,中國銀行是新建的,並取得了中央銀行的地位,所以中國銀行的第一種鈔票就是中華民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南京券’的發現,否定了‘李像券’是中國銀行第一種鈔票的成說,從而修正了貨幣史上的一個訛誤”。
回覆列表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也於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成為清朝正式的中央銀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戶部銀行就開始以“大清銀行”名義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由商務印書館印製。由於中國國內尚無雕刻鋼凹版技術,而之前商務印書館所印製出來的紙鈔成本高昂且易於仿製,因此清政府後來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重新整理鈔。此階段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鈔票正面為李鴻章頭像,故稱為“李鴻章像券”。
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時,李鴻章早已去世,清政府之所以在兌換捲上用他的頭像時因為他在國內外都有重大的影響力,是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在經濟上與英國的大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來往,李鴻章曾曾出訪,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齊名;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所以選擇李鴻章像印在兌換捲上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