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stinent
-
2 # 小呆的書法日常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很少有下地種田,參與勞動。
不像以前的孩子,現在問他們米是怎麼樣種出來來的,長什麼樣的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更難理解《憫農》這首詩,他們只能從課本註釋,老師授課知道一這首詩的講的是什麼?
這就需要做家長的有機會多帶孩子出去體驗農村生活,讓他們親身體驗過才能更好的領悟課本中的知識,才能更好的瞭解生活。
-
3 # 弓長玲瓏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尤其是00後,好多連基本農作物都不認識。個個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幾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讓他們去真正理解《憫農》的真正含義確實有點難。
-
4 # 小Z啥都聊
理解有很多種方式,也許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去體會那種為了生存而奮力拼搏的生活形態,但可以從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角度教育,比如你好不容易拼好的樂高,是希望別人欣賞還是破壞,如果是肯定的答案,那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糧食你是應該吃掉還是浪費呢。
-
5 # 像霧像雲像風
現在的孩子連稻穀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何來深層理解,記得小時候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立刻浮現一幅幅農民種田收割的畫面。詩講意境不僅會讀會寫更重要是從中能得什麼樣的啟發,或者因為一首詩讓你變得更加文雅更加有向上的動力。
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回答起來卻很苦惱,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發生變化。舉個例子吧,我們村裡有一戶人家,兄弟五個人,做官的,經商的都有,算大門大戶了。其中最有錢的老四一直很苦惱一件事情,就是對自己唯一的兒子感到擔憂,怕他今後繼承家業後不能發揚光大,持之以恆。於是找來同族的前輩一起來探討這件事,並很直接的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長者聽後回答道:過去,家裡都窮,大家人口又多,經過多年的打拼,在行業裡都有所建樹,條件好了,突然富有了,就得想辦法把過去吃的苦,受得罪想辦法補救回來。在自己身上很難補償了,因為吃苦耐勞習慣了,那麼就希望給孩子們最好的,最棒的。於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他們,沒有經歷過鋤禾日當午和汗滴禾下土的生活,況且你也捨不得,所以他們對現在的優越生活感到理所當然。可是,社會在發展,競爭在加劇,我們只想著在孩子身上補償我們過去的不足,卻忽略了成功的現在正是因為過去的磨鍊才達成的,不怕苦,不怕累,大膽幹,大不了重頭再來。而現在的孩子,輸不起,苦不了,上有依靠,下有照料,不曾失去何談拼搏。
話題在轉到《憫農》上來,這樣就好解釋了,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依我看來,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師,為了生存,可以把一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為了生存,可以把一個人的意志磨鍊的無堅不摧。言傳不行,還得要身教,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種美德我想現在只有在寺廟中才能找到。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瞭解和懂得生活的不易和農民的艱辛,不如真正帶他到偏遠的農村去感受一下,現在的農民雖不會像過去一樣辛苦勞累,但也是都市孩子所未曾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