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挖啥呢

    最近,國家博物館再次因館藏文物的來歷問題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原來國博的不少鎮館之寶,都是從地方借來又扣著不還的呀!這件事情如何評價暫且不說,只是反過來看,這也佐證了一個事實:作為國家級的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確實非同小可。

    因為國家博物館不是一家從原有收藏發展而來的博物館,比如故宮博物院,所以這裡的文物大部分屬於考古發現品。由此說來便可以理解,為什麼國博的書畫並不是長項,因為書畫主要是傳世品。而因為曾經中國考古是重前段輕後段,所以國博的鎮館之寶也主要集中在前段,比如新石器時期的幾件教科書級文物,陶鷹鼎、鸛魚石斧紋彩陶缸,夏商周時期的幾件教科書級文物,利簋、司母戊鼎(這雖然不是考古發現的,但也是近代被挖出的),乃至中古時期的一些代表性考古發現,如說唱俑、詛盟場面銅貯貝器、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等,都在國博。但反觀最後一段宋元明,除了上世紀50年代發掘的定陵的鳳冠外,鎮館之寶的數量就比前段稍微遜色一些了,這也是為什麼國博的“古代中國”展會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吧。

    另外,因為這是一個主要由考古成果積累起的博物館,所以國家博物館如今越來越呈現最新考古成果少的局面。改革開放後,各地的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各地博物館都開始有了“屬地保護”意識;而透過強勢政治命令要求各地上交文物至國博,以完成社會主義宣傳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在這種情況下,國博的收藏渠道大受打擊,雖然國博也有自己的考古部,但是畢竟工作量很有限;另外一些收藏渠道,如國家文物局劃撥的海外文物迴流,也是杯水車薪。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年兩會國博館長會提出,要地方給國博交文物的起因。雖然固然不可能再重複政治調撥文物的大趨勢,但是國家博物館不能全面展示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現狀,這會不會也是問題呢?

  • 2 # 周天遊1

    一,館藏量較為可觀,是少數可以以館藏品講述整帝中國通史的館。二,品類比較齊全。三,文革前出土舊品多,缺乏文革起新的重大考古發現文物,與陝歷傅等地方大館相比,份量顯得輕了。四,專題性不夠突出,不如故宮焦中於宋元明清宮廷文物那麼特點鮮明。總之,有些陳舊落伍,缺乏吸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醉翁亭記》請分析遊人“從太守遊而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