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三聯中讀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無論在何時何地,博物館和美術館對於社會來說都是極具價值和意義的存在。尤其是近兩年來,文博節目的火熱爆發,讓“博物館熱”也迎來了流量的爆發,新聞媒體上層出不窮的新鮮展訊和熱詞“故宮跑”“S型長隊”恰恰證明了博物館美術館在當代正愈發精彩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網路流量,線下的博物館參觀人流量也日趨增多。同時,觀眾對於博物館的概念和印象也發生了轉變,更多的人願意來到博物館去聆聽展品的故事,甚至去記錄去學習,而不是以往單純的“觀光”。這也促使著博物館美術館更積極更主動地去追求更優質的辦館效果,更真實有效地發揮對於社會公眾的美學歷史教育功能。觀眾和博物館美術館雙方的質量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提高。

    有答主提到“要讓博物館和美術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必須要讓人們加入到歷史和藝術的創作中來才行,這也是這個古老的“行業”在新時代生存的不二法門。”這正是目前博物館正在探尋並且越發重視的方向。讓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而參與其中,讓觀眾能夠看“懂”博物館所希望傳達的理念,也讓觀眾和博物館的展品之間產生更多的“互動”。近些年來的“沉浸式展覽”透過利用大型藝術裝置讓觀眾和“光影”、“雨水”、“色彩”為主的展覽完美融合,甚至成為展覽的主角,也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打卡聖地”,讓普通民眾也能體驗到隨手一拍都是藝術大片的感受。而運用聲音技術、VR、AR技術進行的高科技互動性展覽也在不斷突破當中。隨著博物館高質量展覽的不斷推出和創新手段的運用,我相信博物館美術館對於公眾來說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 2 # 沈辛成

    題主可能說的是現在網路發達,娛樂手段多樣化,博物館美術館顯得老態龍鍾,沒有生命力了。這個呢,其實和博物館這個行業在不同地方的風格很有關係,以下是我去年在澎湃問吧的回答,我試圖比較一下我們和紐約一些博物館設計思路上的差異:

    ”我自己的經歷是這樣的:本科的時候學的考古,所以和小夥伴坐著綠皮車(暴露年齡…)去各地旅遊,肯定要把課堂裡學到的東西實地看一遍,比如安陽十幾年前出土的一個車馬坑,我們就是工程還在進行中的時候,還沒有保護的時候就去看了,那個體會讓人很興奮。後來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走到哪裡都先去看看博物館,但是中國因為自己的文化積澱和內容的緣故,基本走到哪裡都是盆盆罐罐在等著你,如果不是對考古學型別學研究很深,很少會有真的很過癮的展覽。於是大家翹首期盼看“國寶展”,比如清明上河圖,因為那個東西他知道,他能夠聯絡得上。

    出國之後,這個經驗發生了很重要的轉變。美國因為總的來說文字史很短,所以博物館的形態和中國國內的很不一樣,盆盆罐罐都是印第安人的,所以是隔著兩層,在他們的敘事裡面這塊屬於比較邊緣化的。而紐約這個很有個性的地方,它有一種特別的文化生態,那就是板塊性的城市地圖——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族屬性(膚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就是各種各樣的文化拼貼出來的,博物館也反映著這樣的整體面貌。黑人為主的社群Harlem有自己的Harlem Studio Museum,中國城有華人文化的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等等,而且有趣的是,這些人,都依舊生活在那個社群裡。

    於是,參觀博物館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原本你是把器物作為一種客體來看,而參觀紐約的博物館,你和你所觀賞的東西,是一體的。你居住在Harlem,就會對這個地方有感情,你是華人,就會對華人的歷史有感情。所以說也只有在紐約這個地方,因為界定自己的借鏡有很多很多面,你很難徹底的成為一個完全的“主體”,成為一個和博物館內容無關的人。

    離開紐約之後我去過美國不少城市,遊歷的方式也基本延續了紐約的心得體會,但是很少能在復刻那樣深刻的感受。國內的博物館現在這方面也很欠缺,總的來說,調子都是一早定好的,沒有多少給你參與和共鳴的餘地。我相信,知悉一個地方的歷史,知悉你今日所站立的土地可能曾經是一片泥沼,知悉你今日所見的社群可能曾經被鼠疫橫掃,這些瑣碎的知識都是有意義的。學會為看似與你無關的事情而感動,學會讓自己的情感變得豐沛,而不再只是著眼於把自己放在舒適的“主體”位置,不再覺得自己是高於過去的,高於他人的,對著展出的物品指指點點,我想這是參觀博物館於我最重要的意義。”

    我再補充幾句:

    博物館和美術館之所以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顯得不是很重要,是因為他們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任務:每個地方必須要有一個館,這個館必須長得很奇怪,能夠吸引遊客。實際上,最美好的博物館都是在社群中形成的,記錄的是非常迷你,卻又非常具有穿透力的故事。要讓博物館和美術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必須要讓人們加入到歷史和藝術的創作中來才行,這也是這個古老的“行業”在新時代生存的不二法門。

  • 3 # 元青尋Eyesvot

    藝嶼EYESVOT|博物館與美術館

    博物館讓我們銘刻歷史,銘記文化根基, 美術館讓我們面向未來,面對這個時代。

    我們活在當下,文化機構、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裡面記錄了歷史,拓寬我們的眼界,

    隨著網際網路的全面普及和科技的進步,也許以後只要在家裡,透過VR就可以足不出戶看遍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

    然而,正如,網購與實體店,紙質書和電子書的關係,線上觀展與線下體驗,在情感和認知上或許十分不同,

    以我為例,在美術館中或畢業展上,近距離觀看一副油畫,你甚至能聞到松節油的氣味,畫家的筆觸一目瞭然,看展中你還能見到許多藝術愛好者或藝術家本人,

    人是社交的動物,離群索居不應成為常態,只有走向大自然,走向藝術殿堂,走向戶外,我們才能更好體會,人活著的滋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中央公園的一側,城市森林社群中的文化氧吧,作為世界四大藝術博物館,其線下的展館規模和展品水平一流,而線上APP和網站建設也可圈可點,它像一座燈塔,告誡人們:勿忘歷史,勿忘初心。

    也許,我們應該想想的是中國的美術館或藝術館,是不是趨向成為商業化的傀儡和房地產鍍金的材料。

    如果城市的人文景觀或藝術機構能為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供一處詩意的棲居場所,那麼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什麼理由不重要呢?

    藝嶼EYSCOT,山與君與你分享所思所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第五人格里,有沒有你很會遛/不會遛的監管者?有什麼遛TA的好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