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鈦歌洱

    記吃不記打在教育上往往指的是那些因為貪玩,粗心大意等,記不住原有的教訓,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

    其實,記吃不記打未必就是說孩子笨,不知道吃一塹長一智,低階的重複的錯誤連續犯,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人對於犯過的錯誤是有改過向善之心的,但並不是有心就一定能避免重犯相同的錯誤。不重複犯錯的前提條件是孩子對其錯誤行為的認識非常清楚到位,真正從心理上接受錯誤,對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在大人老師的壓迫下唯唯諾諾的屈服,而不是信服。

    不是心悅誠服的態度就不可能主動去改變錯誤,甚至還會變本加厲的去故意重複錯誤的行為。教育者認為其所犯錯誤太簡單,孩子屢次被教育都做不好,是孩子太笨,而從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教育方式方法不到位,以至於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並不明顯。這種情況下的記吃不記打行為該譴責、打板子的應該是教育者。

    現在的教育者往往缺乏應有的教育精神與責任意識,缺乏耐心,在施教時方式簡單,方法粗暴,這就對被教育者造成犯錯誤後的二次傷害,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不但不利於認識錯誤,更不利於分析和改正錯誤。

    記吃不記打,學生方面的責任有但絕不是全部的,施教者也應該積極檢討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既要治病救人,又不能把人給致殘致死,完了還給他下一個狗改不了吃屎的齷齪罪名!

  • 2 # 順勢教育頑石張

    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過,記吃不記打,然後百度了一下才知道:

    記吃不記打就是重複自己的錯誤,猶指某些犯了錯誤受到教訓唯唯諾諾過後卻又犯的.比如小孩子不寫作業被叫家長了,回家捱了頓暴打,對爹孃說自己再也不敢了,結果不久又因為不寫作業被叫家長,這就叫記吃不記打。

    從字面上的意思是孩子能記住某次好吃的,而打了卻不長記性。

    實際上這句話是告誡家長,不能用打的方法來讓孩子記住或改正缺點。

    但偶爾打一次兩次,卻確實是長記性的,有時一輩子都忘不了。

    但天天打,經常打的,打的效果一點也沒有。

    所以家長在教育中只能偶爾打打!

  • 3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五代譚峭(871~989)所撰《化書》說:“一日不食則憊(bèi),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民事之急,無甚於食……”其意思是:“一日不食則極疲乏,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百姓之事最急最重要的是食”。這是對古代人說的,對體質好的現代人來說可能不一定準確,但“食”是最重要的、普遍性的,對孩童更是一樣,正任何情況下,不吃是不行的。對於“打”,一方面父母打兒女不傷骨頭,打一回兒就沒事了,所以孩童記吃不記打。另一方面有人說“不打不成才”,所以父母將“打”作為教育兒女成才的手段,這就是“打”在教育中的意義。

  • 4 # 涇渭分明29

    這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情形之一,與“棍棒底下出孝子”大約同類。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比較“頑皮”,犯了錯家長嚴厲教訓(比如罰跪,頂磚,不準吃飯等)後不長記性,轉過身就嘻嘻哈哈,象沒事一樣,(農村人稱白豆皮)。這樣的孩子好處是不記仇,壞處是常犯錯,錯了又很難改。嚇唬他他不怕,處罰他作用又不大,對這樣的孩子要冷處理。所謂冷處理是指他錯了別理他,不打,不罵,不說(父母自己要沉住氣,甚至於表現出氣出病的樣子——絕非演戲)。在這個階段,孩子也在觀察大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現,不再大而化之。如果這樣,父母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講一點有用的道理或故事,把緊張的空氣緩和一下。

    對於這樣大而化之,嚴懲不起作用,常常批評又容易流於形式的孩子來說,最好還是少批評,少說教,也不要“廉價表揚”,要誇就一定要誇在“點兒”上。等他們長大了(一般的上了高中)會有一個“突變”期,這時孩子有“臉面”了,一定要注意他的尊嚴,絕不可再傷害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財樹枝幹上出現黑褐色斑跡是什麼問題?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