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詞牌名,又名“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等。以馮延巳詞《點絳唇·蔭綠圍紅》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另有四十一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的變體。代表作有蘇軾《點絳唇·紅杏飄香》等。欽定詞譜共收錄了974首例詞。
絳的意思是指赤色,火紅。點絳唇是指古代女人把嘴唇點成紅色。就像現代的抹口紅。
調名用南朝江淹《詠美人春遊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蕷。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行人成息駕,爭擬洛川神。”元《太平樂府》注“仙呂宮”。高拭詞注“黃鐘宮”。《正音譜》注“仙呂調”。《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
此調九句,七句用韻,用仄韻,韻密;整個調子除卻上下片開頭一句,其餘全是以仄聲結韻,音節拗怒。主要句式為四個四字句,此外三個五字句,一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這樣構成此調平緩凝重,所以不適合作細膩的描寫,也不適合直抒胸臆或者大氣昂昂,適於表達苦澀情緒。蘇軾五首用以酬贈、寫景和節令,表情亦苦澀,如“箏聲遠。鬢雲吹亂。愁入參差雁”,“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其特點就是每句第二句開始句句仄韻,於拗怒之中,層疊韻腳,又透過句式的反覆變化來增強餘韻。其重點便是注意用字用詞要簡練明快,在句式之間突出層次感。切忌句式之間綿密,不能反覆在"在一個場景裡轉圈"。
《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全詞上片第二句第一字(例詞:夢),第三句第一字(例詞:畫)均宜用去聲;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例詞:意)亦宜用去聲。
點絳唇,詞牌名,又名“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等。以馮延巳詞《點絳唇·蔭綠圍紅》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另有四十一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的變體。代表作有蘇軾《點絳唇·紅杏飄香》等。欽定詞譜共收錄了974首例詞。
絳的意思是指赤色,火紅。點絳唇是指古代女人把嘴唇點成紅色。就像現代的抹口紅。
調名用南朝江淹《詠美人春遊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蕷。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行人成息駕,爭擬洛川神。”元《太平樂府》注“仙呂宮”。高拭詞注“黃鐘宮”。《正音譜》注“仙呂調”。《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
此調九句,七句用韻,用仄韻,韻密;整個調子除卻上下片開頭一句,其餘全是以仄聲結韻,音節拗怒。主要句式為四個四字句,此外三個五字句,一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這樣構成此調平緩凝重,所以不適合作細膩的描寫,也不適合直抒胸臆或者大氣昂昂,適於表達苦澀情緒。蘇軾五首用以酬贈、寫景和節令,表情亦苦澀,如“箏聲遠。鬢雲吹亂。愁入參差雁”,“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其特點就是每句第二句開始句句仄韻,於拗怒之中,層疊韻腳,又透過句式的反覆變化來增強餘韻。其重點便是注意用字用詞要簡練明快,在句式之間突出層次感。切忌句式之間綿密,不能反覆在"在一個場景裡轉圈"。
《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全詞上片第二句第一字(例詞:夢),第三句第一字(例詞:畫)均宜用去聲;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例詞:意)亦宜用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