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道德經》是為了增加智慧,好的智慧必須要立竿見影。已經扯淡完畢!我直接告訴你們,這篇文章是鬼谷子學說的思想起源。這篇文章在道德經裡是最獨特的,是精華中的精華,不講治國,不講道,也不講德,什麼都不講,文章也是嘎然而止!作者也不敢講下去了……非常有意思。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怎麼翻譯好?
1
回覆列表
  • 1 # 止語終南

    三十根輻條插入轂中,組成了車輪之用。其用在轂周之小孔。捏粘土燒製為容器,其用在容器形成的空間。鑿個窯洞為房,其用亦在空間。所以有形只是促成大用的憑藉,真正有用的,是有有之間湧現出來的無。

    這一章形象地揭示了有與無之間的關係。理解了這一章,就不難理解聖人“無為無不為”了。

    一個人的價值是怎麼體現出來的?是靠淵博的學識?健康的身體?聰明的頭腦?還是豐富的社會資源?或者是靠這些的總和嗎?

    一個聖人是怎麼成就的?如果沒有周遭的人和事,沒有民可愛、沒有國可治,聖人之無為如何體現?由此可見上一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之深意,愛民治國是“有”之利,無為是“無”之用。不然既“愛”又“治”的,怎麼能說“無為”呢?

    理解了這章,你就不會再認為修道者什麼都不做,更不會用逃避俗世的方式“修道”,也不會只憑一己之力蠻幹。

    世人皆以為天地山河之有形可用,而不知其大用在虛靜無形之大道也。

    聖人得到了什麼?

    更多註解請參照憨山大師的注本:

    【注】此言向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意謂人人皆知車轂有用,而不知用在轂中一竅。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虛。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是知有雖有用,而實用在無也。然無不能自用,須賴有以濟之。故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猶濟也。老氏之學,要即有以觀無。若即有以觀無,則雖有而不有。是謂道妙。此其宗也。

    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姜維的計謀成功,蜀國有復國的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