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溜溜的她Lucy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都很著急,因為每件事都需要催著孩子做,覺得很煩躁。

    我家有個不拖延的孩子,天天催著家長做事,也很煩。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其實不是自己的孩子,不一起生活,體會不了其中的“痛苦”。說痛苦有點過了,成為煩惱更加確切吧。

    我家孩子比如早上6點半讓我叫他起床,前一天晚上睡覺前會催我好幾次,別忘記明早6點30叫我,嘮叨的我很心煩。早上叫他起床,他麻利地起床,洗臉刷牙吃飯,會不停地催快點,別讓我遲到。不停地問幾點了。早上學校要求8點到校,他要讓我7:40到學校,7:40沒到,就說自己遲到了。問他學校不是說8點到麼?他會回答“我的標準是7點40.”是不是很無語?

    再說拖延症的孩子。怎麼判斷孩子是拖延?有時是父母性子急,孩子性子不急,父母會說孩子拖延,並接受 不了。與其說接受不了孩子拖延,不如說接受不了孩子與自己不一樣的個性。

    有的父母急性子,孩子是慢性子。怎麼催孩子,孩子就不著急,父母看著孩子不急更加著急。

    所以拖延不是症,而是家長比較主觀的看法而已。既然不是病,就不需要治。孩子性子不著急,那就按他的節奏來好了。有的父母表示,孩子上學不著急,但是春遊秋遊時候會催父母別讓自己遲到,那就是說孩子急不急,拖延不拖延,還是分事情的。在孩子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慢性子的孩子就會變成急性子,催父母。

    所以孩子有時拖延,有時動作不快,不著急,可能是他認為事情不重要而已,最好不要簡單地歸結為拖延症。

    萬一治好了拖延症,他變成了急性子,天天催父母,估計父母又該治孩子的急性子症了呢。

    所以,接受孩子的個性,有的性子急,有的性子緩,有的愛笑,有的不愛笑,有的喜歡這個,有的喜歡那個,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就像不同的花一樣。如果都是一樣的花,該多無聊。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都不拖延了,那也就顯不出孩子的特點了,對吧?所以隨其自然最好,孩子認為事情重要了,他自然不會拖延。

  • 2 # 啄木鳥食安服務

    孩子的拖延好多是因為心理的反應,是大腦對自己行為的控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對結果的能力缺乏自信。比如有些孩子對做作業老是拖到週日晚上才去完成,因為有些作業不會做,又沒有主動溝通家長尋求幫助,所以沒辦法才拖到很晚去做,我女兒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時候,每次遇到看圖寫話的作業,總是拖到週日晚上快睡覺的時候才告訴她媽媽還有一項作業沒完成,後來我分析是因為不會寫,缺乏信心去寫,所以拖延。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有信心後,就主動去做了。

    二、對要完成的某件事有反感心理,認定做事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由於恐懼和焦慮,所以躲避,比如大人吃飯,有些孩子不吃,等會再吃,因為孩子覺得稀飯太熱,所以拖著不吃。所以作為家長要分析孩子拖延的原因,想辦法去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和焦慮的心理,因為拖延的孩子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會停止前進。

    三、目標和回報太遙遠了,感受不到自豪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多鼓勵及表揚,另外答應孩子的事要兌現,比如有些家長跟孩子說做完作業後將得到什麼樣的獎勵,結果突然有事了,孩子完成作業後,沒有得到回報,下次孩子聽到家長承諾的時候就不那麼主動積極了。還以一種情況就是孩子需要做的事比較多的時候,家長幫助分解成多個小目標,當完成小目標時,給孩子一點獎賞,讓孩子感受到進步感和成功感,用“成功吸引成功”,讓孩子去感受自豪。

    四、做不到自我約束,多動及分心。做作業時一會兒吃東西,一會兒看手機,容易分心,這也會造成孩子慢慢養成拖延的習慣,這時候需要做一些注意力的練習,在上次的回答中也提到一些,可以去看看。

    五、就是時間管理,孩子對時間管理是沒有概念的,和孩子一起做一個時間表,並帶領孩子一起去完成,透過帶動和影響來培養孩子的習慣。

    最後,就是家長思考一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家長有沒有拖延的習慣?這會很大影響孩子。

    總之,在改變孩子不好習慣的時候,需要慢慢來,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呵護與陪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讓你給她發一分錢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