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山問海
-
2 # 使用者5440565183244
世界上氣候帶的分佈是非常有規律的,它們的排列與緯線平行,而且南北半球對稱。位於赤道兩側,南、北緯23°26′之間的地帶是熱帶;位於南、北緯23°26′~66°34′之間的地帶是溫帶,北半球的叫北溫帶,南半球的叫南溫帶;位於南、北緯66°34′到南、北極之間的地帶是寒帶,北半球的叫北寒帶,南半球的叫南寒帶。世界上一共可以劃分成這樣五個氣候帶。
為什麼世界上的氣候帶這樣有規律地成帶狀分佈呢?這還得從太陽說起。太陽給地球帶來光和熱。由於地球是個球體,所以,地球表面上接受到的太Sunny熱是不均勻的,赤道地區得到的太Sunny熱多,兩極地方得到的太Sunny熱少。從上面的圖上我們能夠看到,相同的兩個日光柱照在地球表面上,它們所照射的面積是不相同的,這樣,地球表面上單位面積所得到的太Sunny熱就不一樣多。在赤道附近,太Sunny從頭頂直射下來,地面上單位面積所得到的熱量要比高緯地區多得多。
我們知道,地球在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公轉時,地球的自轉軸——地軸,並不是和地球公轉的軌道面相垂直,而是形成的66°34′的夾角。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傾角始終不改變,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不停地在南北緯23°26′之間移動。所以,人們就把北緯23°26′的緯線叫做北迴歸線;南緯23°26′的緯線叫做南迴歸線。
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由於那裡能夠受到太陽的直射,得到的太Sunny熱最多,氣候炎熱,所以叫做熱帶。熱帶面積佔全地球總面積的39.8%。熱帶地區不僅全年溫度變化不大,而且晝夜的長短變化也不大。赤道上全年晝夜一樣長,在迴歸線上白天最長不超過13小時25分,最短不小於10小時35分,全年相差不過2小時50分。
在南迴歸線以南、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全上都不會受到太陽的直射,而且越向兩極晝夜長短變化越大。到了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地區,就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所以,南緯66°34′緯線叫做南極圈;北緯66°34′緯線叫做北極圈。每年6月22日,在北極圈上就會出現極夜現象。這一天,太陽從天空中消失了,人們只能看到星星在閃爍。在南、北極圈到南、北兩極的地區內,都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的現象,南北極附近一年中有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儘管這裡有時太陽終日不落,但是由於太Sunny傾斜得厲害,地面上得到的光熱仍然很少,氣候非常寒冷,所以叫做寒帶。
位於迴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地區,得到的太Sunny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叫做溫帶。溫帶是世界上面積最廣的一個氣候帶。位於南半球的叫南溫帶,位於北半球的叫北溫帶。南、北溫帶的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1.7%。每年,當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北溫帶進入了一年中獲得太Sunny熱量多的季節——夏季。而當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的時候,在北溫帶地區,太陽斜射得最厲害,是一年中獲得太Sunny熱最少的季節——冬季。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南、北溫帶得到的太Sunny熱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就是春、秋季節。所以,在溫帶,一年中有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氣候比較溫和。
把世界氣候劃分為五個氣候帶,是最基本的劃分方法,它能使我們懂得:一個地方獲得太Sunny熱的多少,對氣候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就是,緯度越低,氣溫越高;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五帶的劃分只能說明世界各地冷熱的基本情況,但由於地球上有水、陸分佈的差異,地形高低的不同,地面植物狀況也不一樣,所以,世界上的氣候是千變萬化的,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就是在同一個氣候帶中各地的氣候也不會都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關於氣候帶的劃分原則和方法,是隨著氣候學的發展歷史而不斷演進的。最早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曾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把地球上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等五個氣候帶。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也就是根據地球表面各地獲得太Sunny熱的多少來劃分的。因此,這種分法通常稱之為天文氣候帶。但它的名稱是氣候名稱,可見天文五帶是氣候帶的基礎。另外,以迴歸線和極圈四條緯線劃分的五帶,都是一定的緯度地帶,所以又可以說五帶是緯度帶。
熱帶:在南、北迴歸線之間,這是地球上唯一Sunny能夠直射的地帶,地面獲得的太Sunny熱最多。熱帶地區氣候終年炎熱,四季和晝夜長短變化都不明顯。
寒帶:南、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是北寒帶,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是南寒帶。寒帶地區,太陽斜射得很厲害,一年中有一段時間是漫長的黑夜,因此,獲得的太Sunny熱最小,故稱寒帶。這裡氣候終年寒冷,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有極晝、極夜現象。
溫帶:是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廣大地區。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地區,地面Sunny斜射,寒暖適中,得到的光熱比熱帶少,但比寒帶多;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晝夜長短變化明顯。
天文氣候帶沒有考慮下墊面的性質和大氣環流與洋流的熱量輸送,顯然是不妥當的。而氣候學上通常用等溫線為劃分氣候帶的界線,這叫溫度帶。早在1879年蘇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氣溫20℃和最熱月10℃等溫線劃分三個氣候帶。1953年發表的柯本氣候分類法,以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要素為基礎,並參照自然植被的分佈,把全球分為五個氣候帶,即A熱帶,B幹帶,C溫暖帶,D冷溫帶和E極地帶。以等溫線作為劃分氣候的界線,比起天文氣候帶的劃分來,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