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君城為一對“對子城”,包括東、西分佈的兩座城址,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振興鄉東南部和東部,分別稱之為“郎君西古城”和“郎君東古城”。在清末的文獻《黑龍江輿地圖》和《大清帝國全圖》中均對其有記錄和標註,名之為郎君城。城址因處於松花江幹流沿岸,瀕臨當地“郎家渡口”而得名。東、西兩座古城相距約1.5 公里。郎君西古城位於湯原縣振興鄉振興村東北1 公里處,東距松花江約2 公里。城址處於三江平原西部,小興安嶺東南麓,松花江下游左岸,其南部和西南部為黑魚泡溼地自然保護區;東南14 公里與處於松花江右岸的瓦里霍吞城址相望,南距樺川縣城9 公里。城內地勢較為平坦。城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夯土版築,東牆長200 米、西牆長250 米、北牆長450 米、南牆長470 米、周長約1370 米。牆外有護城壕。現南牆、西牆南段、東牆南段被松花江堤壩疊壓。牆垣存高2 米,基部寬9 米,上口寬2米。牆外有馬面,北牆有5 個、西牆有3 個、東牆北段有1 個;東牆南段與南牆因修江堤被破壞,致使馬面無存。透過鑽探,在南城牆外側發現馬面5 個、東城牆南段發現馬面3 個。東北角與西北角各有角樓1 座。西牆南段有帶甕城的門址一座。城址內分佈著較多的布紋瓦和輪制灰陶片。
郎君東古城位於湯原縣振興鄉古城村東南100 米處,西距松花江約4 公里。城牆為夯土版築,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 米,南北寬150 米,牆垣存高1.5 米,上口寬1.5 米,基部寬6 米,周長700 米。牆外有護城壕。現南牆被松花江堤壩疊壓。牆垣外端分佈有馬面,北牆、南牆各有3 個,東牆、西牆各有2 個;東北和西北各有1 座角樓;東古城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子城,子城平面呈菱形。城址內地表分佈有少量陶片等遺物。
根據城址的形制特點及出土遺物分析,兩座城址的年代為遼金時期。
郎君城為一對“對子城”,包括東、西分佈的兩座城址,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振興鄉東南部和東部,分別稱之為“郎君西古城”和“郎君東古城”。在清末的文獻《黑龍江輿地圖》和《大清帝國全圖》中均對其有記錄和標註,名之為郎君城。城址因處於松花江幹流沿岸,瀕臨當地“郎家渡口”而得名。東、西兩座古城相距約1.5 公里。郎君西古城位於湯原縣振興鄉振興村東北1 公里處,東距松花江約2 公里。城址處於三江平原西部,小興安嶺東南麓,松花江下游左岸,其南部和西南部為黑魚泡溼地自然保護區;東南14 公里與處於松花江右岸的瓦里霍吞城址相望,南距樺川縣城9 公里。城內地勢較為平坦。城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夯土版築,東牆長200 米、西牆長250 米、北牆長450 米、南牆長470 米、周長約1370 米。牆外有護城壕。現南牆、西牆南段、東牆南段被松花江堤壩疊壓。牆垣存高2 米,基部寬9 米,上口寬2米。牆外有馬面,北牆有5 個、西牆有3 個、東牆北段有1 個;東牆南段與南牆因修江堤被破壞,致使馬面無存。透過鑽探,在南城牆外側發現馬面5 個、東城牆南段發現馬面3 個。東北角與西北角各有角樓1 座。西牆南段有帶甕城的門址一座。城址內分佈著較多的布紋瓦和輪制灰陶片。
郎君東古城位於湯原縣振興鄉古城村東南100 米處,西距松花江約4 公里。城牆為夯土版築,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 米,南北寬150 米,牆垣存高1.5 米,上口寬1.5 米,基部寬6 米,周長700 米。牆外有護城壕。現南牆被松花江堤壩疊壓。牆垣外端分佈有馬面,北牆、南牆各有3 個,東牆、西牆各有2 個;東北和西北各有1 座角樓;東古城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子城,子城平面呈菱形。城址內地表分佈有少量陶片等遺物。
根據城址的形制特點及出土遺物分析,兩座城址的年代為遼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