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
2 # 豬豬愛吃蟹
小時候都是菜籽先炒過,然後用大石頭做的碾子碾壓再擠壓出的菜籽油,那時的油有一種非常香的菜籽油的獨特香味,小時候經常會直接喝是去火通便的,口腔嘴角潰瘍抹點就好了,現在的油一般是榨油機榨的,一般過程差不多,但機械在榨的過程中溫度特別高,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影響了油的口感吧
-
3 # 懶貓變小虎
都說小時候吃過的味道會在記憶中留存,走得再遠也不會忘記。它可能不是山珍海味,也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承載了你對兒時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回憶;淡淡的鄉愁,濃濃的思戀,對,這就是家鄉味!
未精煉的菜籽油色澤金黃或棕黃,有一定的刺激氣味,民間則俗稱“青氣味”。現在的色拉油、調和油由於精製除味,沒有了原本鄉土的濃濃清氣味。
油菜花莖是小時候最易得的零食,摘一根花莖,撕了皮,又脆又甜,小時候菜籽成熟像一種節日,要去田野裡收割,把裝菜籽的花夾子撕開了,能做一把小小的剪刀。收割後的菜籽,家家戶戶運到老油廠榨油。油香瀰漫在整個村子裡,聞著香能找到回家的路。
我的父親也是家鄉的油農,一座老油坊經營了30年。我的家就是鄰里街坊的榨油據點。從我記事起,家中就常年飄著油菜籽的香。
菜籽油有獨特的氣味,徽州人卻甘之若飴。從小家人用菜籽油做菜,吃慣了。日後出門在外的徽州孩子有鄉愁,想念家中菜飯,什麼都無可取代。▲徽州特色小吃,油煎毛豆腐2011年父母親身體出了問題,卻一直放心不下經營了一輩子的油坊,擔心鄰里吃不到新油。 油坊從1984年成立到如今,每一天都開張。父親從16歲起就學榨油,鄉鄰之中從近90歲的老太太到幾歲孩子,都會拎著油瓶到父親的油坊打油。 父親不希望開了那麼多年的油坊後繼無人,經營油坊的重擔自然就落到我的身上。
▲油坊厚厚一摞泛黃的老油本每一滴油我們都堅持傳統手工壓榨
菜籽油在中國有千年的歷史,徽州地區榨油一切都是從榨取第一滴油開始的。 炒籽依然用柴火燒鍋,榨油老師傅控制翻炒,將錘擊榨油方式結合物理壓榨,出油更純更加乾淨。木榨榨油,重達100公斤的撞錘,敲打木楔子。日漸年久,器械陳舊,老油坊流程多,複雜化,產量極低,熱油時常常瀰漫濃煙。煙少炒菜香的菜籽油
我們的菜籽油最初炒籽是用柴火燒鍋,榨油老師傅控制翻炒,將錘擊榨油方式結合物理壓榨,出油更純更加乾淨。同時加入了熬油的環節,每鍋油要熬上三小時以上,高溫蒸發油中的全部水分,保證每一滴油都是毫無水分的熟油,幾乎不會有油煙。好的菜籽油一開啟蓋子就會菜香味撲鼻。紅的辣椒,白的蒜頭,青的蔥,黃的姜。都只有燒熱的菜籽油才能激發它們的香味。油炸一切的食物,都只有菜籽油才更好吃。做辣椒油,做醬,連油潑面用菜籽油才香上加香。畢竟熱烈又奔放的味道,才配待在廚房。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本答案來源於東家匠人汪玉敏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