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塊鐵在思考

    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文字描繪的場景,讀者是靠著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出來。

    作者想的是70分,能力好的能描述到80分,讀者的想象力,可能在70-100分,那麼讀者對電影場景的心理預期就有80-110分。

    而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想象出來的場景都有所不同。

    若是作成電影場景,電影能按照作者要求做到70分。

    假設讀者的容忍能力在心理預期分數上下10分浮動。

    這顯然滿足不了那些心理預期在80-110分的觀眾。

    一句話,70分的原著,讀者看完自己想像出來的畫面有80分,電影做到了70,讀者覺得電影沒達到原著的水平。

    這是文學原著轉換成電影的最大難題:什麼樣的電影場景才是讀者心中的電影場景?如果不完全是,那這個場景能夠滿足絕大多數讀者嗎?

    所以絕大多數 文學原著轉換成的電影,讀者覺得「還是挺尊重原著」,這樣的評價已經是簡直高的評價了。

  • 2 # 草屋浪人

    文學原著中其實有兩種視角,一種是作品中的角色(一般是主角)的視角,還有一種是作者自身的視角。一個普通的讀者在讀原著時是受兩種視角影響的。讀者通常會把自己代入其中的角色,在感受作品情節的跌宕起伏時,完成閱讀體驗,而原著中會因為作者的寫作特點穿插一定量的心裡獨白,還有旁白,還有場景描繪時的帶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詞句,所有這些在改編電影時很難保留。

    電影是由一個個場景畫面連線起來,電影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左右,文學原著的情節要改編成電影必須刪除大部分情節對白,編劇在將原著改編成電影劇本實際上就是第二次創作,原著中的作者視角由編劇視角代替,更何況還有諸多因素影響,比如演員的發揮,攝影師的畫面抓拍,投資的影響,特效技術的限制等等都會令電影和原著的區別越來越大!

  • 3 # 天生紅星578

    感謝相邀。

    其實就是一個維度問題。

    原著描述的維度,是三維,四維,甚至是超維度的,所以才會有天馬行空一說。

    鏡頭展示出來的畫面,或者是特效,儘管花裡胡哨,但是給不了觀眾當前維度外的體驗,也就是扼殺了觀眾當前的想象力。

    還原原著的畫面吧?暫時還沒有那個拍攝能力。

    當然,AR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夢幻西遊流花湖團隊?King總將售賣所有服戰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