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筆者僅在此簡要描述。書寫文字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的重要標誌,中國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書寫歷史。最早的甲骨文主要是用於祭祀卜筮之用,書寫隨意,識讀困難。後期,文字出現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書寫就較為具有體系化和規範化了。

    後來,隨著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竹簡木牘成為了人們書寫文字的主要工具。書寫方式也由原來的刻畫轉為了書寫。將竹子或木片經過烘烤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為質量較輕,水分較少的簡牘,就可以進行書寫。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各國並不統一,所以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秦始皇統一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用小篆作為官方字型。到了漢代,仍然以簡牘作為主要的書寫工具。無論是官方的文書、賬簿、戶籍還是私人的信件、圖書都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書寫。再使用皮子進行編聯,製作成為簡冊進行傳遞和收藏。因為這種書寫方式的廣泛流行,還有人稱呼漢朝為“文書行政的漢帝國”。書寫的字型由小篆向比較容易識讀的隸書方向轉化。

    三國以後,造紙技術的改良使得書寫工具由簡牘逐漸變為了紙張。字型也由隸書向行書,楷書方向轉變,自此之後便基本固定下來。直到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在列強面前屢戰屢敗,有人將責任歸咎於漢字,主張漢字拼音化,以羅馬拼音取代象形漢字,但是由於時局動盪不安一直也沒有實現。

    建國以後,為了掃盲和普及文化知識,開始使用簡化字,在繁體字的基礎上進行簡化,使得漢字容易被基層勞動人民所掌握。也就是如今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後來,國家又試行了一次漢字簡化,在簡化字的基礎上再進行簡化,一個漢字被簡化成了簡單的部首。比如餐廳的“餐”被簡化成“歺”。可是由於脫離實際太遠,表意不明確,容易弄混等問題,這次簡化沒有深入,僅僅持續了一段時間就被叫停。至此,漢字的書寫就停留在了簡體字上面。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民間的主張恢復繁體字,另一種是學術界重提的漢字拼音化,但是兩者都存在較大爭議,如今都還只是提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短線選股中選個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