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烏讀史
-
2 # 玥玥是個乖乖女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流傳甚久的俗語。“秀才”指讀書人,也就是知識分子;“兵”則指沒念過書的粗人,因為古代“好男不當兵”,只有老粗才會去當兵。
知識分子碰到老粗,在溝通上會出現幾個問題: ——“語言”的表達不同:雖然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但因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長經歷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就不同,結果“兵”聽不懂“秀才”說的,“秀才”也聽不懂“兵”說的,於是秀才就“有理說不清”了。
書人與武夫的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不同,難以親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溝通,硬要溝通可能還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秦始皇焚書坑儒,清初大興文字獄,基本都是秀才遇到兵、溝通失敗造成的慘案。
-
3 # 曉愛文案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無理寸難行。理在我們華人的道德理論中佔據了舉重輕重的地位。秀才和兵代表了兩種職業。從古至今,職業在社會的排位的都是有排序的,秀才一直以來代表了文化,士兵一直以來代表了武力。這是一對職業帶來的矛盾。這句秀才遇到兵便是讓矛盾集中在一起,“理”變成了主要這兩個職業的矛盾突出點。有理的一邊說不清,在於武力可以戰勝弱小但有文化書生。無理寸難行,在於文化思想可以透過教育士兵提升素質。當矛盾來臨時,職業不一樣,文化素質高低不一樣,能力不一樣,處理矛盾的辦法也就不一樣。現在中國已經是法制社會,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治軍。“理”是輿論導向和道德理論的結合體,所以,我們各行各業遇到矛盾時,要在合法的範圍內合理的處理矛盾。
當兵的其實是佩服有才的人,武力是一方面,智力也是一方面。像諸葛亮、劉伯溫、王守仁,你說這幾個那個能夠橫馬立刀,決戰沙場,但是你看結果呢。諸葛家、劉伯溫是軍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兵的能不佩服嗎。王守仁一個文官,臨時的整理散兵遊勇,還有幾個縣官充做的大將,直接打的朱辰濠幾十萬正規軍落花流水。這樣的人,當兵的能不佩服嗎,我感覺都不是佩服了,而是五體投地。傳到日本了,日本大將還以“一生俯首拜陽明”作為座右銘呢。
所以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說的都是庸才,沒什麼本事,還在那裡瞎逼逼。你說這些征戰沙場的人,誰能給他講道理。都是歪理講不過,就動手打他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