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是宋太宗的年號。淳化三年,宋太宗趙炅命令將內府所藏曆代墨跡,編次刊刻於棗木板上,即《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共10卷,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書跡的專卷而被視為無價之寶。
《淳化閣帖》之前,華人制作字帖,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透過臨摹方式來複制原作,比如智永和尚寫的《千字文》,一遍遍地寫出好多來,然後遍傳江南佛寺。臨摹方式是無法大規模普及書法藝術的,畢竟,費時費力,縱使同一書家寫相同作品,每次寫出來的作品效果都不會相同。第二種方式是將優秀的書法作品刻在石頭上,形成摩崖石刻或者石碑,石刻因受刻工技術影響,往往與原作出入較大。
《淳化閣帖》一經出現,後人便翻刻不斷,加之帝王推崇,這就使得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個刻帖的風尚。這種風尚經由明清,至今延綿不絕。在《淳化閣帖》的影響下,刻帖的風氣興起,宋代著名的有《大觀帖》,明代最著名的是董其昌主持所刻的《戲鴻堂法帖》。後世所謂的書法“帖學”,便是從《淳化閣帖》開始,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中的地位。
《淳化閣帖》有其不足之處。一是太宗朝文臣在選擇此帖的作品時,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風韻,成為這些文臣的主要審美傾向。而像顏真卿等,從篆籀書法、北方碑版之中吸取大量養分的大書家,並沒有入選。二是負責選帖的文臣受眼力影響,導致了《淳化閣帖》入選作品中贗品不少。三是將作品刻在棗木上,往往容易呆板,與原作產生差距,書法術語“棗木氣”即指此。
有鑑於此,臨《淳化閣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選擇地臨,選取王羲之等歷史上公認的書法成就卓著的書家的作品去臨;二是臨摹《淳化閣帖》時,要意識到該帖選擇作品的侷限性,不能誤以為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精品全部納入了《淳化閣帖》,要將視野放得更寬。三是要透過刀鋒看筆鋒,避免被刻帖的呆板(即“棗木氣”)所誤導。
淳化是宋太宗的年號。淳化三年,宋太宗趙炅命令將內府所藏曆代墨跡,編次刊刻於棗木板上,即《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共10卷,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書跡的專卷而被視為無價之寶。
《淳化閣帖》之前,華人制作字帖,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透過臨摹方式來複制原作,比如智永和尚寫的《千字文》,一遍遍地寫出好多來,然後遍傳江南佛寺。臨摹方式是無法大規模普及書法藝術的,畢竟,費時費力,縱使同一書家寫相同作品,每次寫出來的作品效果都不會相同。第二種方式是將優秀的書法作品刻在石頭上,形成摩崖石刻或者石碑,石刻因受刻工技術影響,往往與原作出入較大。
《淳化閣帖》一經出現,後人便翻刻不斷,加之帝王推崇,這就使得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個刻帖的風尚。這種風尚經由明清,至今延綿不絕。在《淳化閣帖》的影響下,刻帖的風氣興起,宋代著名的有《大觀帖》,明代最著名的是董其昌主持所刻的《戲鴻堂法帖》。後世所謂的書法“帖學”,便是從《淳化閣帖》開始,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中的地位。
《淳化閣帖》有其不足之處。一是太宗朝文臣在選擇此帖的作品時,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風韻,成為這些文臣的主要審美傾向。而像顏真卿等,從篆籀書法、北方碑版之中吸取大量養分的大書家,並沒有入選。二是負責選帖的文臣受眼力影響,導致了《淳化閣帖》入選作品中贗品不少。三是將作品刻在棗木上,往往容易呆板,與原作產生差距,書法術語“棗木氣”即指此。
有鑑於此,臨《淳化閣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選擇地臨,選取王羲之等歷史上公認的書法成就卓著的書家的作品去臨;二是臨摹《淳化閣帖》時,要意識到該帖選擇作品的侷限性,不能誤以為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精品全部納入了《淳化閣帖》,要將視野放得更寬。三是要透過刀鋒看筆鋒,避免被刻帖的呆板(即“棗木氣”)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