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鵜鶘心理
-
2 # 月亮灣160886049
不傷心的人多了去了,小人總是善於挑撥是非,別人家的事不用你管,你只需要管好你的嘴巴就可以了,可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你爸死得時候你到底流不流眼淚,我也根本不關心,所以人們總是在吃飽了沒事的時候,不討論自己,去討論別人說三道四,你覺得你自己是吃得太飽了嗎?多管閒事
不傷心的人多了去了,小人總是善於挑撥是非,別人家的事不用你管,你只需要管好你的嘴巴就可以了,可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你爸死得時候你到底流不流眼淚,我也根本不關心,所以人們總是在吃飽了沒事的時候,不討論自己,去討論別人說三道四,你覺得你自己是吃得太飽了嗎?多管閒事
首先,在此對題主表示哀悼,畢竟親人離世對生者來講都是一件十分悲傷和痛苦的事情,所以有的人一直難以割捨曾經的美好回憶,無法釋懷,而生者也遲遲未能迴歸至正常的生活中。
生與死一直是哲學和宗教所關注和談探討的焦點,那麼接下針對題主所提問題,僅從心理學視角進行分析,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類所具有的兩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就此可以總結出生死更多的是一種自然規律。親人離世在某種意義上都對當事人算作是創傷事件,畢竟人都是有情感、有思維、有意識的物種,和至親的分離就像是一種親密關係或重要的社會關係徹底消失。
面對死亡我們的心理變化也會有不同表現,心理學上將其心理變化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拒絕接受現實、憤怒、對剩餘時間的討價還價、沮喪和最終的接納。例如,當一個人得知自己患有某種不治之症後,起初都會變現的十分震驚,不可思議,拒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之後可能會感到憤怒,認為自己怎麼會遭遇這樣的不幸?怎麼偏偏得病的是自己?接下來,當人們發現這已然是既定事實,大多數人就會期望自己能夠再多活一些時日,或去完成某件事情,或實現某個願望等等,此時即上文所言的“討價還價”;與此同時,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通常還會為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感到沮喪和悲哀;在經歷了上述這些痛苦的階段之後,人們通常會承認並接納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對死亡也會表現的平靜與安寧。
但是有的人在面對親人的離開這件事實起初,並不會出現哭泣、悲傷的表現,十分有可能當事人正處於拒絕接受現實的否定階段,TA不願意哭泣悲傷,因為那將代表自己的親人真的離開了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當事人對逝者的感情真的很淡漠,很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