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32780436306
-
2 # 使用者6239082889972
秦代的陶塑十分發達,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空前絕後的,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而且為研究秦代燒陶技術和雕塑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秦俑坑主要是由陶製人俑和馬組成,這些陶俑模擬秦兵形象,身披鎧甲或穿戰袍,手持兵器,組成了秦代軍隊的森嚴陣容。俑體平均高度在1.8m左右,造型準確、形象各異,有的著鎧甲、有的著戰袍、有的手持長矛、有的腰佩刀劍、有的持弓狹弩、有的頭戴長冠或軟帽等,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此外,還有駕著戰車的雄駿陶馬,昂頸豎耳,分鬃上翹,神駿欲馳。陶俑為泥質灰陶,頭、軀幹、手臂中空,腳、腿和手為實心。所飾色彩,以武士俑為例,有的身穿綠色短袍,外披黑甲,下穿深藍色褲,足登黑履,面、手、足均為粉紅色,白晴黑珠、黑色鬚髮;有的身穿紅色短袍,外披黑褐色鎧甲,下穿綠色褲,黑履,面、手、足等為粉紅色。馬身的顏色則有黑、紅、褐等色,白蹄甲、白牙齒,耳、嘴、鼻孔內均為紅色。武士俑和陶馬的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十分和諧,整個軍陣威武雄壯。
中國秦漢陶塑有規模宏大的軍陣、樂舞百戲、侍女、農夫、武士、庖廚、擊鼓說書等形象,還有豪族地主的宅院、樓閣、欄圈,以及各類家畜群塑等。運用塑、模製、堆貼、刻、畫等技法,把塑造物件的性格特徵、揉合於藝術形象之中。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陶塑的傑作代表。西漢群體塑得最好的作品是山東濟南無影山西漢墓中出土的舞樂雜技俑。原有陶俑22人,固定在一個長67釐米,寬47.5釐米的陶盤上。表演者在陶盤中心,後面為樂隊,兩側是觀眾。陶塑內容和以前的戰國青銅器、漆器上所反映的宴樂活動相比較,構圖處理上有很大的突破。戰國 青銅器刻紋影象,一般以高大建築物及其中貴族宴飲活動為中心,向外展開樂舞或遊獵、戰爭的影象;而無影山西漢陶塑刻意描繪的是樂舞、雜技,宴飲作樂的貴族,則退居陪襯地位。 四川各地出土的許多東漢時期的擊鼓說書俑,或站或坐,或扭或唱,形象生動。其中四川彭山出土的 1件,左手抱鼓,右手伸出食指,指著下方,頭部縮在高聳的兩肩之中,滿面呈笑,額頭因雙眉高抬和飽經生活艱辛而出現幾條深深的皺紋,其生命氣質、神情動態、動與力的一剎那都表現得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