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72240583

    天石硯銘(並序)

    【宋】蘇軾

    一、原文: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選自《蘇軾文集》第二冊)

    【註釋】紗縠行:蘇軾故里,在四川眉山。發墨:指硯臺磨墨易筋濃。先君:這裡指蘇洵。祥:吉祥之兆。主:以……為主,著重於。當塗:地名。迨、過:蘇迨、蘇過,蘇軾的兒子。

    二、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遊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裡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於是把它還給我,說 :“這是你文章發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並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或以品德為高,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麼?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麼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塗,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於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緻,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並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動分配率多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