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 (雜語)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關於浮圖的解釋是:【浮圖】 (雜語)Buddha,又Stu%pa,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廣弘明集二曰:‘浮圖,或言佛陀,宣告轉也,譯雲淨覺。滅穢成覺,為聖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秘藏記本曰:‘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新譯家以為窣堵波(即塔)之轉音。智度論十六曰:‘諸聚落佛圖精舍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瑜伽倫記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雲供養處,舊雲浮圖者,音訛也。’梵語雜名曰:‘浮圖,素睹波,塔,制怛裡。’世多通用後義。浮屠觀音為中國民間人士所創造。浮屠亦作浮圖,有二種不同解釋:一、梵文Buddha的音譯,同佛陀,即佛;二、梵文Buddnastupa音譯之訛略,即佛塔。(漢文音譯全文是"佛陀堵波")。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因觀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稱浮屠觀音。明代版畫集《慈容五十三現》和《觀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觀音。其造像特徵是:觀音立於蓮華之上,右手持九級浮屠佛塔,左手作施無畏印。佛塔漢譯"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發、佛指、佛齒,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即毗沙門天),手中持的寶物就是浮屠寶塔。《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薩皤羅罰曳"梵語,此乃觀音菩薩示現毗沙門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寶塔,意保護修持者,護持、接引十方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風遠避、使一切惡煞聞其聲音,悉皆遠離。《西遊記》將毗沙門託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託塔李天王"。在民間,浮屠還被視為施福護財。因此,此尊觀音法相在民間深受崇拜。
《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 (雜語)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關於浮圖的解釋是:【浮圖】 (雜語)Buddha,又Stu%pa,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廣弘明集二曰:‘浮圖,或言佛陀,宣告轉也,譯雲淨覺。滅穢成覺,為聖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秘藏記本曰:‘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新譯家以為窣堵波(即塔)之轉音。智度論十六曰:‘諸聚落佛圖精舍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瑜伽倫記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雲供養處,舊雲浮圖者,音訛也。’梵語雜名曰:‘浮圖,素睹波,塔,制怛裡。’世多通用後義。浮屠觀音為中國民間人士所創造。浮屠亦作浮圖,有二種不同解釋:一、梵文Buddha的音譯,同佛陀,即佛;二、梵文Buddnastupa音譯之訛略,即佛塔。(漢文音譯全文是"佛陀堵波")。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因觀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稱浮屠觀音。明代版畫集《慈容五十三現》和《觀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觀音。其造像特徵是:觀音立於蓮華之上,右手持九級浮屠佛塔,左手作施無畏印。佛塔漢譯"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發、佛指、佛齒,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即毗沙門天),手中持的寶物就是浮屠寶塔。《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薩皤羅罰曳"梵語,此乃觀音菩薩示現毗沙門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寶塔,意保護修持者,護持、接引十方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風遠避、使一切惡煞聞其聲音,悉皆遠離。《西遊記》將毗沙門託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託塔李天王"。在民間,浮屠還被視為施福護財。因此,此尊觀音法相在民間深受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