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善若水64984

    關於 閱讀之法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培根)有的書需字字精讀,有的書可以一目十行地泛讀,更多的書可能需要我們精讀泛讀相結合。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精讀,相當於外國新批評派的“細讀”法。精讀重在字裡行間咀嚼出文章的味道與思想。慢速和重複是精讀的標誌。“韋編三絕”說的就是孔子讀《易》次數之多,竟把編聯簡策的編繩翻斷了多次。朱熹則強調讀書要慢慢地咀嚼涵化:“讀書切記太匆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細思量。”那麼,哪些書需要或者值得精讀呢?主要有三類:古代經典;自己專業經典;痴迷鍾情之書。 光有精讀還不行,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發展一種快速的泛讀技能。泛讀的目的何在?拓展精神空間。哪些書需要泛讀呢?休閒性的通俗讀物;非專業的經典著作;普及性的知識小品等。如何泛讀呢?

    快速閱讀技巧有:首先細看目錄和標題;其次精讀序言或結尾;最後快速瀏覽正文,等等。 現代人更多的可能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有些書我們不知道好不好,不知道自己能否讀下來,不妨先快速泛讀一遍,如果你覺得比較好,你可以再次閱讀,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精讀。還有些書我們知道是比較有名的經典著作,但書中的論證似乎又比較繁瑣,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讀,抓住提綱挈領,領會核心思想。比如我讀羅蒂的《哲學與自然之鏡》。大多數的著作都需要重複閱讀才能把握其

    是:先通讀(泛讀+精讀),再回頭選讀(精讀)。 吸收之法 很多人書是讀了不少,可往往不能充分吸收,不能很好積累自己的“精神庫存”。為此我們還要在讀的同時做以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做記號、夾紙條、批註、讀書筆記(摘錄與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凡士林可以去黑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