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
2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清朝官場漢人也是說漢語的,當時的官話仍然使用明朝官話。一般來說皇帝的口音是不會隨著平民改變的,南宋朝廷就是這樣,宮內說的是《廣韻》,宮外平民說臨安話。明朝遷都北京後也是這種情況,宮內說金陵雅音,宮外則是北京話,由於金陵雅音都是皇帝和當官的說,所以老百姓又叫它"官話"。清朝比較特殊,因為皇帝不是漢族人,他沒有自己的漢語可用來做官話,於是只能跟著漢人大臣學官話(從康熙字典就可以看出,因為它還是能對的上之前的韻書而不是北京話)。而北京話被定為國語是1908年的事了,此時很多滿清貴族開始與平民交流,交流來交流去,更偏愛北京音,於是就有了清末定國語。國語至民國又經歷了幾次大改,使得發音更簡化最後成為現在的普通話
-
3 # 使用者7093949527
滿清官話不是滿語,是承德話(承德:滿人之地),而今的普通話就差不多等於承德話,普通話的前身就是滿官話。所以,你明未?
大錯特錯
國語,名義上是滿語,實際上還是漢語。清朝入關之前,後金都是講滿語的,你講漢語給誰聽啊。而等滿清入關之後,情況則大為改變。
順治時期,朝廷大量啟用漢臣,面臨的問題就是,必須學習漢語。滿洲與蒙古不同,滿洲明朝時是受到明朝統治的,很多高水平女真人都是通曉漢語的,女真人對漢語並不排斥。那時的聖旨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進行書寫。
等到了康熙雍正時期,情況更加推動。清朝皇室有大量蒙古妃嬪,清朝蒙古也有很深的親緣。所以,清朝皇室要求皇子必須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康熙大力推動滿漢一家,而康熙本人也是精通漢語的。到了雍正時期,雍正更是下令,漢語不過關的,你就別來參加科考了。不過,雍正大力推動官話的舉措效果一般,但對以後推動官話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再到乾隆年間,乾隆大皇帝作為滿清皇室老大,對漢文化的熱愛是十分狂熱的,據說這哥們一輩子寫了四萬多首詩。同時,乾隆還熱愛書法字畫這些東西。而此時,朝中的滿臣也是極力迎合皇上,努力學習漢文化。
再到清朝中後期,朝廷大臣幾乎都是漢人,講漢語是必須的,不可避免的。頂多皇上私底下說幾句滿語。清朝後期的名臣,能叫出名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都是漢臣。
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旗人都開始講漢語了,導致現在,滿語幾乎瀕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