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是晚清的詩人
道源法師,俗家姓王,是河南省商水縣人,清光緒一九〇〇年歲次庚子的十月初五日,出生於商水縣的周口鎮。他父名德馨,母親陶氏,家庭小康。
七歲入私塾就讀,九歲生母棄養,道源不見容於庶母,乃由嬸母收養撫育,得以長大成人。二十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胞姊,及撫育他長大成人的嬸母相繼病逝,使他在悲痛之餘,頓感人生無常,遂萌出世之念。料理喪事完畢,投入周口鎮的普靜堂,依隆品上人剃度出家。師父賜他法名能信,法派名騰欽,別號中輪。三十歲以後改名道源,是根據《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之義。一九二三年,道源二十四歲,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圓戒後留在歸元寺參學。他在寺中閱讀《大藏經》,認為《華嚴經》是諸經之王,欲一心參究。住寺二年,以剃度師隆品函召,返回周口鎮本寺,助師料理事務。一九二六年,月霞法師上座弟子慈舟法師,授課於江蘇常熟興福寺的“法界學院”,道源仰慕慈舟法師的道譽,於一九二六年,辭別了隆品老和尚,南下江蘇常熟,入法界學院求學。學院中的功課,主要是賢首學和四分律。在法界學院受學經年,以慈舟法師體弱多病,請假到靈巖山唸佛靜養。道源和幾位同學隨侍慈師到了靈巖山,修學唸佛法門。到了一九二八年,慈舟法師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到“竹林佛學院”任教,道源也隨著慈舟到了鎮江,在佛學院聽課。一九三〇年初,慈舟法師應武漢佛教人士之請,到武漢講經。道源又隨著慈師到了武漢,聽經圓滿,即到寶通寺閉關潛修。寶通寺在武昌洪山,是千年古剎,佛教勝地,寺宇廣大莊嚴。這時與道源同在寶通寺閉關的,還有一位湖北籍的白聖法師,他二人的關房僅一牆之隔,由此相識,也結下了以後數十年的道誼。道源法師閉關三年,學力大進。一九三二年出關,時已三十三歲,這時,河南開封鐵塔寺住持淨嚴法師,在鐵塔寺創辦了“河南佛學院”,請道源回河南任教。道源在開封的河南佛學院任教兩年,他曾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朝禮過普陀山和九華兩大名山,二十四年,到上海圓明講堂,和蘇州靈巖山,先後親近圓瑛、印光兩位大師。
道源是晚清的詩人
道源法師,俗家姓王,是河南省商水縣人,清光緒一九〇〇年歲次庚子的十月初五日,出生於商水縣的周口鎮。他父名德馨,母親陶氏,家庭小康。
七歲入私塾就讀,九歲生母棄養,道源不見容於庶母,乃由嬸母收養撫育,得以長大成人。二十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胞姊,及撫育他長大成人的嬸母相繼病逝,使他在悲痛之餘,頓感人生無常,遂萌出世之念。料理喪事完畢,投入周口鎮的普靜堂,依隆品上人剃度出家。師父賜他法名能信,法派名騰欽,別號中輪。三十歲以後改名道源,是根據《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之義。一九二三年,道源二十四歲,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圓戒後留在歸元寺參學。他在寺中閱讀《大藏經》,認為《華嚴經》是諸經之王,欲一心參究。住寺二年,以剃度師隆品函召,返回周口鎮本寺,助師料理事務。一九二六年,月霞法師上座弟子慈舟法師,授課於江蘇常熟興福寺的“法界學院”,道源仰慕慈舟法師的道譽,於一九二六年,辭別了隆品老和尚,南下江蘇常熟,入法界學院求學。學院中的功課,主要是賢首學和四分律。在法界學院受學經年,以慈舟法師體弱多病,請假到靈巖山唸佛靜養。道源和幾位同學隨侍慈師到了靈巖山,修學唸佛法門。到了一九二八年,慈舟法師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到“竹林佛學院”任教,道源也隨著慈舟到了鎮江,在佛學院聽課。一九三〇年初,慈舟法師應武漢佛教人士之請,到武漢講經。道源又隨著慈師到了武漢,聽經圓滿,即到寶通寺閉關潛修。寶通寺在武昌洪山,是千年古剎,佛教勝地,寺宇廣大莊嚴。這時與道源同在寶通寺閉關的,還有一位湖北籍的白聖法師,他二人的關房僅一牆之隔,由此相識,也結下了以後數十年的道誼。道源法師閉關三年,學力大進。一九三二年出關,時已三十三歲,這時,河南開封鐵塔寺住持淨嚴法師,在鐵塔寺創辦了“河南佛學院”,請道源回河南任教。道源在開封的河南佛學院任教兩年,他曾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朝禮過普陀山和九華兩大名山,二十四年,到上海圓明講堂,和蘇州靈巖山,先後親近圓瑛、印光兩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