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里山河共銀輝
-
2 # 杏花春雨逢生
方言是鄉的靈魂,寄居著文化,是人文和歷史的載體。不論是秦腔的撕吼還是越劇裡的吳語,都用獨特的方言美感定義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徵和性格特點。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於地下的文字破譯需要方言,古代歷史的解讀需要方言,詩詞韻律的判斷需要方言。這聲音啊,搗破黃龍直擊文化的心臟。中華文化在方言的傳動下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綻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樣性就是在方言的溫床中得以孕育發展。
令人擔憂的是現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寵的妃子一樣在掙扎著哭泣著。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經消失。
面對這種情況,兩岸三地都有自發組成的方言保護團體,但大部分的保護方案仍停留在討論階段以及小規模的民間組織活動,整體亦缺乏溝通交流,尚無任何實質保護方言的有效行動。方言及方言藝術步向消亡的趨勢並未有改變。
關於方言,一直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說方言代表的是中國多元的地域文化,如果方言消失,其所承載的地域文化會遭受重大損失,不利於文化多樣性;一說保護方言與長期以來推廣普通話的政策相違背,統一語言更有利於交流,而方言對交流製造了障礙。其實對於方言我認為需要正確的客觀的看待。
每種語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無法為別的什麼語言所代替,其文化價值都值得尊重與傳承,而一種語言的文化價值其實還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說道的是,中國各地的戲曲有上百種,每種地方戲都是以方言為基礎的,若沒有了方言,這些地方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珍貴的地方戲文化遺產也就無從繼承。
-
3 # 黃山古村吳秋虎
我地徽州方言保留了相當的古音,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無論是詞彙、語法還是語音上徽州方言都儲存了許多自秦漢至明清時代的語言特點。
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溪”在徽州方言裡就讀“qi”,《廣韻》就讀qi,北京話(普通話)獨讀作“xi”,是受諧音偏旁“奚”的影響誤讀成了“xi”(王力《漢語語音史》)。“爺、野、夜”,休寧話讀“ya”,這是隋唐時的讀音。又如早晚的洗漱,休寧、黟縣人說“洗面”而不說“洗臉”。在古代漢語中,“面”的本義指的是婦女目下頰上塗上胭脂的部位,後來才轉化成與“面”同義的。可見不僅土語不土,而且還是文縐縐的哩。黟縣話將“提水”說成“挈水”,將“砍柴”說成“斫柴”;“惹、挑逗”用“撩”來表示;“給與”說“畀”,“吝、吝嗇”用“靳”來表示,“收藏、放”用“因”來表示;還有將“徘徊”說成“踅踅”,把“搔癢、抓癢”,講成“爬癢”等待都是在古文中有據可查的。
徽州方言是研究徽州文化和中國古代社會的活教材,這在徽州的民俗文化、地方戲曲藝術等方面都有反映。如徽州婦女哭辭,稱死去去世的公爹為“老朝奉”,稱去世的伯公為“老朝奉伯公”,稱去世的哥哥為“老朝奉哥”等。復旦大學王磊教授《徽州朝奉》(福建人民出版社)就對此現象形成的原因與意義作了詳細的考證。也正因為如此,徽州方言較早地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與研究。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劉復、魏建功、白滌洲和黟縣的舒耀宗先生合作研究,後出版了《黟縣方言調查錄》一書。被譽為中國大學“正式學科裡研究母音開端的紀念作”,“是中國學人開始從客觀上調查方音試訂例字的紀念作”。值得我們後人認真研究.
-
4 # 坐在墳頭哭的女子
回答問題:保留方言的意義在哪裡?
在我看來,方言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習俗,它還是中中國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無數中中國人與家鄉交流的紐帶,思鄉的一種慰藉。
我作為一個零零後,對這個方言深有體會。
在自己家鄉生活18年的我,獨自去外地讀大學,一個宿舍六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由於不太會普通話,每個人都說著屬於自己家鄉的方言,我們誰也沒有取笑誰,反而都對對方家鄉的方言特別感興趣,沒事就互相學習一下,雖然後來我們都學會了說普通話,但是偶爾也會用對方的方言和對方說話,感覺很有意思,還有隻要聽說班裡誰和自己是個城市的,就回立馬和他們交朋友,感覺特別的開心。
希望方言可以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後代看到,知道這種語言是自己國家。
方言應該保留。原因是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地域特色和地域習俗完整必須保留方言,方言是帶有濃郁特色的語言,能夠在習俗中獨當一面,還有一點這都是古人勞動經驗的精華,我們要尊重先人的經驗。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護,許多地方文化將會消失。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
5 # 懸在半空的
我是一個對「家鄉話」(方言)有比較重的情結的人。不管在哪兒聽到家鄉話,我都會覺得非常親切。說一句不太好聽的玩笑話,每次和我的那些兄弟用方言對罵,都會覺得非常舒服。
這是其它的語言沒有辦法給予的快樂和親切感。但是,在普通話成為「中國話」官方語言的當下,方言開始面臨了後繼無人的局面。
講幾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案例一:外出讀書的同學
觀點一:如果你會家鄉話,請不要用家鄉話以外的其他話和我溝通。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這群從十八線小鎮或者鄉村走出去的孩子,一般都會選擇省城或者更大的城市,最不濟也要去到市裡。
離開家鄉,不僅是生活習慣會發生變化,最重要的變化在於語言,因為我們從一個相對簡單的語言環境進入到了複雜的語言環境,為了便於溝通,肯定會選擇說通用性更好的普通話,這樣也會更加正式,並且會顯得更有涵養。
大一的那個春節,經歷了半年大城市「普通話」洗禮的我們,回到了家鄉。我曾在家鄉的路上遇到一個高中的同學,但這個同學竟然和我講普通話,當時我的感覺是我該用什麼話去回答?後來我選擇了找理由離開。
這些年也陸陸續續遇到了不少這樣的同學,無一例外,他開口的時候,我就已經失去了繼續聊下去的興趣。
我不知道他是在多強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喪失說家鄉話的能力。也許不是喪失吧,更多可能是別的一些外在原因。
案例二:我們都應該要有像粵語系朋友的那種語言自豪感
觀點二:有家鄉話(方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我的好朋友有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從小就說粵語,他和我說,你知道為什麼我普通話說起來我自己都捉急麼?因為我上大學才開始學說普通話,像我這種程度在我同學當中已經是說得很好啦。
粵語在國內的方言中,應該算是除普通話以為知名度和語言認同度最高的方言了。
講一個笑話,我們公司有三個「派系」:安徽幫(老闆們)、粵語幫、其它。
第二個笑話,粵語系的產品經理和粵語系的用普通話講了一個小時需求,雙方講到滿頭大汗,沒有辦法達成共識,換成粵語以後五分鐘解決戰鬥。
我想這就是粵語的影響力,和方言對我們這些掌握著一種方言的人的默契吧。
也許你和我一樣,聽不懂粵語歌,聽到一些好聽的粵語歌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跟著喝起來。方言的魅力就在這裡。
案例三:你的小孩,以後可能沒有辦法和你的長輩交流
觀點:會說普通話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從小到大,學校裡處處能夠看到「請講普通話」或者與此類似的標語,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推廣統一的官方語言,這是一件好事,不論是從中國的歷史來說,還是從國情出發,統一的語言對於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團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諮詢了我媽媽,得到的答案是,在學校不論上下課都會和孩子們說普通話,如果是在街上碰到學生了,也會和他們說普通話。我媽媽認為,她作為一名教師,推廣普通話是她的責任,也是她的義務,並且,由於我們當地會有一些從其它地方搬遷過來的「移民」,他們以及他們的小孩是聽不懂我們當地方言的,與此同時,我媽媽認為講普通話會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很有涵養,並且聽起來很舒服。
我不否認我媽媽的觀點和立場。在正式和公共的場合講普通話沒有問題,普通話的主要使用場景就是這樣的場合。
通過了解,即便很多在我的家鄉長大的孩子(父母是本地人),也都不會講方言。因為很多的父母和孩子講話也用普通話。
如果從小在家鄉成長的孩子可能稍微好一點,由於有語言環境,即便是不會說,那也應該能聽得懂,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在家鄉成長,失去了語言環境,可能和不會說普通話的長輩就沒有辦法溝通了。
我可能是那種不怎麼喜歡維繫「親戚」關係的一個人,但我覺得沒有辦法進行溝通這件事情真是太可悲了,也很可怕。
為什麼會這樣?
我猜測了一下上述的幾個案例產生的原因:(只是猜測,可能並不準確)
中國的城市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城裡,如果進城不會說普通話,是會被笑話的吧;
自古經濟和文化都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的發展會帶動文化的傳播,之所以絕大多數的方言沒有粵語出名,很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區不如廣東地區富裕;
如果你孩子的同學都說普通話,就你的孩子一個人說方言,應該會被孤立吧,想讓孩子不掉隊,那就從說不通話開始。
仔細想想,方言真的就應該被「遺忘」嗎?
我覺得並不是,它不應該被「刻意」遺忘,而是應該在學習通用語言的情況下被保留和傳承。
拿我自己而言,上大學的時候在省城,那個時候才開始將普通話作為日常語言使用,即便已經說了三四年了,但依然還是會有詞不達意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說白了就是語境,你從小到大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培養出來的感覺,普通話是漢語的一種,但它對於一個講方言的人來說,不管怎樣都不是第一語言,你的思維和它並不是百分之百契合。
-
6 # 鵬程萬里1569171
保留方言的意義就是讓你聽不懂他們罵你的時候,你還在那裡點頭哈腰的說,是,是是表示理解他們的意思了。
-
7 # 檸羽76876
方言的意義有以下9點: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為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時寫進課本,通過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方言的學習和傳播,也未嘗不可。
民俗專家牛國棟先生則認為,推廣普通話可能會對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語言的形成和延續是幾百上千年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
牛國棟說,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來看,濟南方言的傳承還是比較樂觀的,很多老濟南人還在使用,特別是一些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使用最多的還是濟南方言。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濟南方言還完全沒有必要上升到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學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錢曾怡教授極為肯定地認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將幾億人口都統一到以普通話,作為唯一的語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
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個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
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複雜的變化。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於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誌性元素之一。
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資訊。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存活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漢語的各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健康發展的資源和保障。
-
8 # 隆中閒談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背後承載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此外由於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語言中還保留著許多歷史記憶。以吳方言區的滬語為例,上海作為最早開埠的一個城市,保留著大量華洋雜處時期的詞語,如昂三、斯達特等等。
1)這種遺蹟留存的意義,在人類文明歷史的研究中就很有意義:就像英語中留存了很多英法百年戰爭時的法語單詞,又像是日本脫亞入歐時期保留了許多英語單詞,還像是中國現代想海外輸送了大量中文單詞一樣。在後世研究相應歷史時,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依據。
2)也正因為這種遺蹟的留存,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一些物質無法儲存的歷史語音。比如如今中國普通話中只有一個入聲,而在吳語中有3-5個入聲,粵語中有8個。這對於我們學習古漢語,特別是韻文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3)此外,語言文字也是促進人與人之間彼此瞭解,增加區域歸屬感的一種重要方式。方言區的人們彼此間往往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民俗,保留相應的文化民俗。
總之保留方言的意義主要在於人是社會性動物這一原則而來的。
-
9 # 託尼的表哥
小時候學校不許我們在學校講方言,抓到了要挨批+請家長,現在想想,也是很逗。
保護方言並不是要封閉自己,而且我向來認為,方言和普通話都講得好的才是真厲害。講方言,保護方言,也是在保留我們對家鄉的記憶,往大了說,由方言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如各地的戲曲、民俗活動等以福建為例,有閩劇、答嘴鼓、博餅、南音等等,這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再者,如果只有普通話,所有的城市都是同樣的腔調,雖然方便不同地區人的交流,但是也使偌大的中國千城一面,沒有特色,甚至有些城市的建築,脫離了當地的方言環境,就無法領悟其中特色和內涵。以後大家就都沒有家鄉了,反正哪裡都一樣,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了。
其實我很欣慰現在人們保護方言的意識覺醒,廣播和電視裡用方言主持的節目非常有親切感,在外省讀書時,每次放假回家看到這些節目,聽到熟悉的方言,才真正感覺回到家了。
也許方言會隨著時間遷移而日漸消亡,但我有生之年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把方言傳給下一代,在我的小家庭裡建立溫馨的感覺,讓我的孩子知道,說方言不可恥,沒有方言就沒有家鄉,而忘了家鄉的人是忘本。
-
10 # 饕餮思文
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優秀面在於:包容所有的不同。方言最大的意義在於:智慧是分散在不同方言裡的,儘管我們有普通話,但方言裡的智慧是不能忽視的。
先舉幾個例子吧:"哏都"天津,如果方言消失,相聲發源的樸素一面消失,你還能覺得樂趣無窮嗎?包袱裡沒了根,你就會覺得寡淡無味。如果"東北話"沒了東北味,都是普通話的模樣,你會覺得幸福感提升了?
如果某個民族的方言消失,大戰開始後,咱們還能用"方言暗號"交流嗎?
如果以上的問題,你都覺得無所謂,那我下邊說的你也沒必要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出的一系列美好的產品:人,飲食文化,方言。
我們都知道,瞭解和瓦解一種文化,或者融入影響一種文化,先從最簡單也最直觀的開始:讓他們改變語言的使用。
千百年來,西方殖民國家,通過殖民,通過改變當地的語言使用,從而改變了那個國家的很多習慣。
那麼,反其道而行之。保護方言,就相當於保護了自己的文化。
每一個地方的方言,都帶著每一個地方的智慧。所有地方的智慧,是靠方言一點點傳下來的。最古老的自然存村落裡,沒有記錄歷史的史官,都是村子裡歲數大的老人們,記錄的,他們慢悠悠的方言裡,刻錄了,一個又一個村落,一件又一件的奮鬥史。
所有的言論,都不能凌駕於老百姓樸素的情感之上,法律尚且不能,更別說其他的言論。
"很多人覺得方言土",但我沒見你活得多高階~~但凡是覺得自己不凡,凌駕於老百姓普遍心理之上的人,都不可信。
我們的語言融入了,西方文化,其他亞洲文化,但漢語的味道還在,古老的智慧還在。
如果我們的方言,都消失,那很多很多當地的古老智慧,將得不到傳承。
你可能會反駁:普通話可以描述的很清楚。
不,不一樣的。每個不同地方的百姓,都有自我認同感,你去到一個地方,如果聽到一個人和你說的話一樣,你會覺得幸福。這種幸福叫做:歸屬感。
更高一級的叫做:他鄉遇故知。
我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芫荽。比如:紅薯,山藥等。
每個地方的叫法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叫法,也沒影響我們每個地方的百姓生活。
所以,麻煩以後說消滅一種代表文化,隱含歷史,包含智慧的東西的時候,動一下腦子。
"離老百姓生活太遠的人,不適合替老百姓代言。"
這是我始終堅持的,如果一個人不接地氣,那這個人沒資格替老百姓發聲。
-
11 # 故居李熟
保留方言的意義在哪裡?
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的都是普通話,其實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一種北京的方言,這種語言比較有權威性,講起來,也很好聽。
方言是我們一落地以後最親近的語言,媽媽的聲音,爸爸的聲音,只要他們的聲音慢慢地穿過風裡時,我們總能夠知道。
那是最親近的語言。就以我的家鄉貴州來說,貴州話真的很親切。“角”在我們這念“guo”,像我們這念“天涯海角”是念成“ka ka guo guo”。是不是很親切。它沒有普通話的嚴肅與正經,但是卻是我們每一地方獨有的。
他們也不會害羞什麼的,別人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鄉音是他們出來以後唯一可以區別與他人的地方。要是遇到個自己老鄉,他們會倍感親切。
方言是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是一種文化,一種文化傳播的方式,是一種文化符號。面對方言,我們不能摒棄。
普通話我們要念好,方言我們更不能丟。
回到家時,總會自覺地把普通話壓下去,應為普通話就只是上班時應該說的。回到家中,應該用最親近的語言和最親近的人聊嗑。
方言是我們的最寶貴的語言。
-
12 # 快樂的囉嗦
方言的意義有以下9點: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為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時寫進課本,通過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方言的學習和傳播,也未嘗不可。
民俗專家牛國棟先生則認為,推廣普通話可能會對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語言的形成和延續是幾百上千年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
牛國棟說,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來看,濟南方言的傳承還是比較樂觀的,很多老濟南人還在使用,特別是一些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使用最多的還是濟南方言。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濟南方言還完全沒有必要上升到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學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錢曾怡教授極為肯定地認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將幾億人口都統一到以普通話,作為唯一的語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
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個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
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複雜的變化。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於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誌性元素之一。
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資訊。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存活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漢語的各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健康發展的資源和保障。
-
13 # 海南之聲666黎晨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資訊。
如不加以保護,許多地方文化將會消失。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
14 # 中郵文化
方言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保留方言意義重大。1.方言有古文化延續之根,要了解先人、前人文化之境,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重要的資訊價值。2.徹底消除方言是要不得的。這樣的強硬扼殺方言,只會讓古文化和古風消失的更快!3.方言有特定的生活環境形成,任何人無權干涉方言的發展。4.說方言也是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一,讓遺產進入一個新高度,一定要保留方言。5.方言讓人感覺到親切,沒有距離感。
回覆列表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一個團結和平嚮往美好未來的民族。她有著舉世無雙的優秀燦爛的文化。其中方言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漢語的方言眾多。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即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根據教育部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介紹。
這是中國方言大的分佈概況,其實各地方言非常複雜,一個市、縣、鎮、村的方言都不相同。南方閩浙一帶村與村相連的方言都不相通。每一種方言都有它特定的社會、歷史、地理、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而產生。如古時戰爭不斷,人口大量遷徙,諸侯割據,山川阻隔而形成各地方言。每一種方言就是每一部歷史。它有無數的文化精隨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探討和研究。(如地方風俗人情,文化遺產,歷史人物等等)保留這些方言,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文遺產。它是民族的護身符,也是鄉愁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