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塵上的雲

    沒有生兒育女的女人不失敗,正相反,都是成功人士。楊麗萍雖然沒有生兒育女,但她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她熱愛的舞蹈事業。她的舞蹈成就無人可及。

    I、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作為女人,自然而然的,都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家庭幸福,社會安定。我們生兒育女,然後一天天養育,直到長大成人…一代代,人類就這麼走到今天。女人生兒育女,平凡且偉大。

    2、像楊麗萍這樣的著名舞蹈家,全身心投入舞蹈事業,舞蹈就是她的孩子,她的寶貝。到了她的這種藝術高度,生不生孩子完全是她自己的選擇。

    最後:每個女人都會生孩子,楊麗萍只是選擇了不生。每個女人都會跳舞,但達到楊麗萍水平高度的,沒有。

    楊麗萍說: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別人,就可以。她事業成就高,經濟獨立,內心強大,並不因網友的調侃而生氣。她是一個通透的人。

    女人生不生孩子是她們自己的事,別人無權定義。

  • 2 # 書單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你享受不了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而楊麗萍既沒有像某些網友一樣回懟,“只知道在生育中獲得自我的人是母豬”。也沒有急於證明自己真的過得很好。

    她的迴應堪稱大氣超然:

    人都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

    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道理雖然簡單,但“認為自己過得好”,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充斥著太多的“別人認為”,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給弄丟了。

    而說出“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這種話的人,更是活成了枷鎖的模樣,要通過指責別人,才能獲得自我。

    被強行標配的生活

    一個朋友曾跟我講過他的故事。

    小時候,媽媽就教育他,男孩子要乖巧聽話,不能留長髮,不能留指甲,在長輩面前要沉默是金,在同學面前要活潑開朗。

    長大以後,爸爸又教育他,男生應該讀理科,文科沒前途。大學以前不能戀愛,要好好學習。

    到了大學應該繼續努力,就算戀愛,女生也必須滿足勤勞持家、貼心忠誠等條件。最好家裡還比較有錢,而且是沒什麼戀愛經驗的乖乖女。

    那個朋友最後感慨道:他們只說“你應該怎樣”,從不問我“你想要怎樣”。好像我還沒有開始活,他們就已經為我構思好了這一生應該怎麼過。

    這樣的體會,你也感到有點熟悉吧。

    人生之路,到底要怎麼走?

    “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穩定工作”之類,當然是一種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是社會主流意識提供的一種標準答案。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長輩從一開始,就把孩子泡在這模子裡,把這當成了孩子唯一的人生選擇。

    哪怕好不容易掙脫了家庭觀念的束縛,又會有陌生人跳出來指責:你為什麼跟我的過法不一樣,你怎麼可以不結婚不要孩子?

    主流的選擇不該成為唯一的答案。否則,它給某些人帶來的,恐怕不是安穩的幸福,而是隱藏於心、擇機發作的痛楚。

    村上春樹的小說《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講述了一箇中年危機的故事。

    男主人公初在東京經營著兩家酒吧,有妻有女,有房有車,過著別人眼中幸福又成功的生活。

    但是,他內心中有一個空洞,即使是事業和家庭都無法填補。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什麼都不是。

    直到遇見了小學暗戀的女孩,他感到內心裡有東西開始復甦,讓他想要拋棄自己擁有的一切,去過另一種人生。

    像初這樣的狀態,在日本被叫做“空心病”。

    按照家人的意願生活奮鬥,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以後,突然開始質疑自己:我真的活過嗎?

    這就是典型的,被“標配生活”毒害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人成長到可以不再擔心指手畫腳,想要開始做自己時,卻發現,前半生已經在虛無中消耗殆盡了。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可怕的是,喜歡對別人活法指手畫腳的人,還真是不少。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總想著教你如何做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夫妻兩個一起騎驢,旁邊有人說:這倆人真狠,都騎在驢身上。

    於是,妻子下了驢,讓丈夫騎。旁邊人又說:這麼自私,不讓老婆騎!

    丈夫下了驢,讓妻子騎。旁人繼續唸叨:真傻,只讓老婆騎。

    最後,兩個人乾脆都下了驢,牽著驢走。旁邊人哈哈大笑:真是弱智,有驢不知道騎!

    這個寓言描寫的,不就是那些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的“看客”嗎。

    對此,魯迅在一百年前就有著入木三分的揭露。

    小說《孔乙己》裡,咸亨酒店裡就充斥著一幫看客。他們一會兒嘲笑孔乙己“臉上添了新傷”,一會兒說他念過書,卻“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字字句句都戳中了孔乙己的心窩子。

    看客心理有某種共同特點:以揭人傷疤為樂,喜歡看人出醜;只管滿足自己,不考慮他人感受。或者說,他們就是專以他人的“缺點”來襯托自己的優越。

    正是孔乙己的窘迫,才使得“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楊麗萍被嘲諷也是如此,“看客們”並不關心她的才華、所獲榮譽乃至種種成功之處,專門挑刺他們認為的所謂缺點——“沒有孩子”。

    其背後動機不難揣測:即使你多成功也沒啥牛的,連個孩子都沒有,失敗!而他們才是人生贏家。

    一百多年過去,這種看客心理藉由網路更是擴大化了。他們往往依據某種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站在道德高地上,發動無中生有的指責。

    對待看客,說理是沒用的。他們的樂趣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你跟他們說理,就是剝奪了看客們的娛樂。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人生的重要問題,只有八個大字:關我屁事,關你屁事。

    如果每個人都能將這八字箴言牢記心中,相信不論網路上還是現實裡,煩惱會減少90%。

    對看客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自己的挑刺沒人在乎。

    所以,一句“關你屁事”足矣。

    “正確的人生?”

    對許多人而言,“正確的人生”是結婚生子,找個穩定的工作,過穩定的生活。這當然沒問題。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可能願意體驗更多的事物,或是對結婚生子不感興趣,或是對穩定的生活並不嚮往,這同樣無可厚非。

    無論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被一套所謂約定俗成的“社會標準”束縛著,一旦偏離這套標準,立刻會被冠以為“不正確的人生”。這對於個體的成長來說,無疑是傷害。

    小說《革命之路》就呈現了這種糾結與迷茫。

    裡面寫了一對年輕夫妻。丈夫弗蘭克生活平穩,但缺少激情。他有改變現狀的想法,卻沒有放棄現有生活的勇氣。於是,他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此生究竟要的是什麼。

    書裡是這麼形容的:

    他選擇了一份無聊至極、毫無前途的工作,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跟任何一個有家的男人一樣可以負起責任;

    搬進一件價格過高的高檔公寓,是為了證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

    要了第二個孩子,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個錯誤;

    在郊區買下一處房子,因為那是一般人生活軌跡裡下一步應該採取的行動,而他則證明了自己也有能力這樣去做。

    證明啊證明,這似乎就是他娶了現在這個妻子的全部理由。

    這多麼像我們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被推著向前,好像每一步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自己身不由己。但總有些時刻,我們會自問:這真的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我們所謂的“自我”,是不是隻是經過別人塑造的、別人眼裡的“自我”?

    弗蘭克一直想去巴黎,在妻子的鼓勵下,他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辭掉工作,去巴黎展開新生活。正當這個節骨眼,老闆卻給他升了職,妻子也懷了孩子。於是,他立刻就退縮。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妻子對他的愛意也逐漸消散。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都需要全力以赴,所謂“正確的人生”根本是個偽命題。

    很多年前楊麗萍就曾說過: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對這樣的人生,理解的人可以欣賞,但不理解的人,也請不要瞎說。

    人類如此努力地推動社會進步,就是為了包容更多元的文化,給儘可能多的人按自己意願生活的機會。若所有人都要活成一個模樣,那是文明的倒退。

    結婚生子也好,獨自生活也罷,只要不傷害影響別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指責。

    畢竟,當代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管好你自己”。不是麼?

    而女人是不是一定要生孩子,看你自己就好。

    不要去管別人。沒有什麼正確與否,一定與不一定,過好自己的人生,足以。

  • 3 # 魔教萌主

    提到成功人士,人們首先會想到馬雲,想到劉強東,但幾乎不會想到楊麗萍。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不管女性多成功,其生育價值始終高於社會價值。

    縱然楊麗萍有那麼多含金量超高的title,卻比不上離婚未育這一項現實狀況更扎眼,被攻擊到順利上了熱搜。

    嘲諷模式開啟後就關不上,什麼“舞臺上的孔雀公主再美,走下舞臺也要過凡人生活的”、“女人再成功,沒有孩子就是失敗”、“藝術領域再有成就人生也不完整。”

    即使走到了2020年,限制女性婚育自由,依然有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可以說,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從未被普遍尊重過。

    我只想說:脫離時代背景和個人價值,僅以世俗標準論對錯,無異於耍流氓。步入婚姻生下孩子又不是人生終點,而是另一階段生活的起點。我們身邊因雙方不成熟致使婚姻破裂,使得下一代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悲劇難道還少嗎?

    那些替楊麗萍擔心沒有天倫之樂的人,可能還沒有認識到楊麗萍有自己的樂趣,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想要的人生。你可以愛好生養孩子,別人也可以愛好舞蹈,一樣都是熱愛。你可以選擇生孩子,也可以選擇不生孩子,也一樣都是自由。

      

    所謂幸福,就是求仁得仁。有沒有兒女,從來不是衡量人生失敗與否的標尺。相反,如果一個人只有指望通過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夢想,那才是失敗。

  • 4 # 發言leatherface

    評價楊麗萍的網友代表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女性的生育觀。這種言論可以說是反智的,因為不僅缺乏基本的邏輯,而且對人的認識與動物無異。

    認為女性不婚不育是人生失敗,那麼強姦犯是不是也可以合法?

    違反女性意願的婚育跟強姦有什麼不同?就因為一個讓親友高興,一個令親友蒙羞?

    《使女的故事》其實已經表現得很清楚了,如果女性人生意義就是生育,那麼她們存在的意義也只能是生育。

    這一點有多麼可怕,恐怕這些嘲諷楊麗萍的網友根本沒有意識到。

    如果憑藉生育來決定女性的價值,那麼女性就不再是人,而是工具,工具的好壞取決於它的實用性。生育力強的就是成功女性,尤其是男權社會,能生男孩的,更為榮譽。反之,不能生育的女性地位就低。你的努力,你的學識都沒有任何用處,先天因素可以湮滅一切後天成果。

    令人失望的是,持這種觀點的,很多就是女性本身。

    甚至她們願意將生育作為戀愛與婚姻的籌碼。想想彩禮,不就是一場間接的交易嗎?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不是不婚不育,而是把婚育作為定義人生的唯一價值。

    這種定義更是對自己個人價值的否定。

    厭女的多是女性自己。

  • 5 # 丁路遙知事

    前段時間,舞蹈家楊麗萍在社交平臺上晒了一張吃火鍋的圖,估計初衷是為了分享疫情解除的喜悅心情,結果卻遭到了不明身份網友的網路暴力!

    楊麗萍老師一直是娛樂圈的“另類”,她的舞蹈技術高超,年逾古稀卻依然保持著少女般的身材,活出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有網友會問:為何楊麗萍不結婚生孩子呢?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楊麗萍曾經有過兩段婚姻,她說:“那些太甜了,會膩。”

    雖然生兒育女是我們大部分中中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我們也要理解每個人對這件事的不同價值觀。

    假如因為楊麗萍老師不生育孩子,就在網路上對其“攻擊”,反而凸顯出自己內心的黑暗和狹隘。

    一、自身價值不需要別人定義

    關於楊麗萍的事件,許多娛樂圈明星都出來挺她,比如我們熟悉的“小龍女”李若彤就發文說,自己每天都會被問“為什麼不結婚”,她表示無論性別是男是女,都不要因為他人的目光而草率下決定,更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決定。

    對李若彤的表態,我非常認可,每個人自出生以來,都有選擇如何走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力,包括結婚、生孩子都是一樣。

    不婚、不育的人,只不過做出了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決定而已,並不意味著那樣就是一種錯誤。

    大眾也無需站在傳統觀念的道德制高點去批判她們。

    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是典型的丁克家庭,夫妻兩人從結婚起就約定好了不生孩子,儘管在我們看來他們似乎少了一些親子的樂趣,但是就兩人平時的生活狀態來看,還是非常開心和有趣的,就這樣相伴到老,也是令人羨慕的一對。

    自身的價值觀念是如何的,從來用不著別人來定義,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二、女人,不是生孩子的機器

    在許多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裡,女人似乎就成了生孩子的機器。

    當年春晚節目裡的那個《超生游擊隊》大家還記得嗎?就非常深動體現出了中中國人傳統的生育觀念。

    什麼“傳宗接代”、“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等。

    不得不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裡,這些傳統觀念仍然在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對於女性來說,她們難道就願意接受這種艱苦的任務嗎?我想結婚生孩子,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大多數女性是願意的;但是若成了滿足男人生育權的心理,為了生孩子而生兒子,我想許多女性是不願意的。

    也許楊麗萍就是這樣的人,她更加遵從自己的生育觀,而不是世俗的。

    總體來說,中國有不少家庭,依然把女人的意義定位在生育方面,就好比那個網友說的,“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在此,我想為楊麗萍們說一句:女人,是可以拒絕生孩子的。

    三、人性中的惡,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職場或生活中,有一種惡,叫做“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看到或者聽到別人比自己好了,便要想方設法找出自己和對方的不同,尤其是對方的軟肋,再去攻擊別人。

    楊麗萍這次遭遇網路暴力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楊麗萍老師在事業上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多數人都難以企及的,只不過她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於是有些網友看到了這個點,即:自己有孩子,而楊麗萍沒有孩子,就絕對化地認為“作為一個女人沒有自己的孩子,無論事業多麼成功,都是失敗的。”

    這不就是典型的阿Q思維嗎?拿楊老師不算弱點的弱點去攻擊她,來獲得自己內心的某種滿足感,這樣的人,其自身恐怕也過得比較可悲,真正幸福的女人絕不會因為生孩子這個問題去批評另一個女人。

    不得不說,楊麗萍老師面對這樣的網路暴力,心態非常好,她回覆:

    “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這是她做人的一種善良,也凸顯了某些人在人性中的惡。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6 # 使用者708595905615zfl

    一個人的人生因為什麼事才成為了人生贏家?

    比如說有人調侃楊麗萍的話。

    若以老輩人的眼光看,也許楊麗萍儘管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成為一個頂級的舞蹈家,但她沒有經過家庭的煙火味,沒有自己的兒女,這樣的人生是有缺憾,不完美的人生。

    說到這裡,可能話題就有點長了。

    細分析,現代社會的人都壓力很大,特別是搞藝術的人更是懂其中的痛與苦。

    因為一個搞藝術的特別是女舞蹈家,吃的是青春飯,藝術生命很短,要想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取得好的成績,那就意味著放棄女人的很多東西,當然也包括放棄自己擁有孩子的權力和義務。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沒有完美的,也不能以有無兒女來介定人生是不是完美。

    反過來說,那兒女雙全的人就一定是人生贏家了嗎。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千變萬化的。任何事物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都是相對來說的。

    楊麗萍雖沒有自己的兒女,表面看好像是有缺失有遺憾,但別忘了,楊麗萍真正的人生才開始。

  • 7 # 千毫千娛

    近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釋出了一段生活視訊,視訊下面有網友調侃式留言:“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兒女。”短時間上萬點贊,這一句留言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戚薇立刻發聲支援楊麗萍,她認為:“現在還給女人如此定義,兒孫滿堂就是成就嗎?生育工具嗎?我們早就不是了。”

    女神李若彤也發聲:“如果不能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麼結婚幹什麼?一個人過總比湊合強。”

    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化中流行著“多子多福”的觀點,孩子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兒多不叫窮等等充斥著人們的認知,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秉持這樣的看到。

    其實女人要不要生小孩,沒有任何道德問題,甚至根本不是問題,就像楊麗萍說的那樣,過好自己就行了,也像郭德綱說的那樣,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沒兒孫做牛馬,有沒有孩子和人生是否成功之間沒有任何必然關係。

    若是還有人秉性女人就是生育工具這樣的觀點,那就是陷入迷信的漩渦之中了,不僅自己受罪而且連累後代,何必呢?

    希望各位各自安好,不用為他人操心。

  • 8 # 夢迴蘇州ZH

    生育只是女性的一個選擇而不是必選,數千年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被當成生育機器,在這樣的思想壓迫下不知釀出了多少悲劇。女性就該生育就該結婚生子這樣的觀念本來就是大錯特錯的。生育不生育女性擁有選擇和拒絕的權利。生育對於女性來說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選項罷了。

  • 9 # 不知酒濃的娛樂樂

    作為一個女人,沒有孩子無外乎幾個原因,比如為事業、人生追求;為不得所愛,希望孩子是真愛結晶;為身體上的健康因素不容許等等。活成了仙女一樣的楊麗萍,不管是對事業的追求,舞蹈家的苛刻要求,或是人家就想聽風飲露,觀花賞雨;更或是身體本身的問題,哪一條該被人評論為所謂“失敗”?每個人生來為人,各有所愛,活出自己想要已是難得與美好。

  • 10 # 昌化人

    女人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這問題似乎問得很有底氣,仔細一想,再反問楊麗萍二個問題,這問題就不是個問題了,試問:這世界上的女人都象楊麗萍,都不生孩子,這女人還是女人嗎?這世界還有世界嗎?再問一個問題,這世界上的女人都不去跳舞,這女人還是個女人,這世界還是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結婚生子,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基本功能。楊麗萍假如沒去跳舞,選擇了演員,她現在可能不會發出驚歎,女人為什麼一定要去跳舞呢?楊麗萍這世沒有孩子就成了最大遺憾,因為她不是一個完完整整的女人,她沒有做過母親,她不懂母愛的偉大,所以她才驚歎:女人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問題就這麼簡單,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人不能逆道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一下大家現在的是4G手機,還是5G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