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混混7129
-
2 # o上知天文o
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的發現:
“提丟斯定則”又稱“提丟斯-波德定則“,它是關於太陽系行星軌道空間位置的定則,1766年德國的提丟斯首先發現。他發現行星到太陽的距離遵循一定的規律:如果以土星到太陽的距離為100,則水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金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3=7,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4+6=10,火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12=16,木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48=52,土星到太陽的距離為4+96=100。
這在當時就是非常準確了,即使在今天,也沒有一條行星規律像它那樣有效。
照此,火木之間(24+4)/10==2.8處應該有一顆行星,但當時那個位置上沒有發現任何天體。早在17世紀初開普勒就發現,在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太陽系行星的“空缺”,波德不相信會有空白存在,提丟斯認為可能是一顆未被發現的火星衛星,人們也相信,在2.8處應有一顆大行星存在,波德向其他天文學家們呼籲,一起來尋找這顆行星,但好幾年過去什麼也沒發現。當人們有些灰心時,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宣佈他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七顆大行星------天王星。使人驚訝的是,天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9.2天文單位,用定則推算:(192+4)/10=19.6,符合得好極了!
“提丟斯定則”中的2.8位置,到地球的距離是火星到地球距離的兩倍,為木星到地球的距離的2/5,如存在大行星,它的體積應與火星相仿(火星直徑比地球半徑略大),不難觀測到,為什麼難覓其蹤?天文學家推測,只有一種可能,即它比火星小得多。
1801年1月1日,義大利天文學家皮茨在觀測時發現一顆“星星”每天晚上都要改變位置,這當然不可能是恆星,經計算,它的距離是2.77天文單位,與2.8極為近似,皮茨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豐收女神”(Ceres)命名它,即穀神星。皮茨的發現引起了數學家高斯等人的興趣,他們根據皮茨僅有的幾個觀測資料,對穀神星的軌道進行了計算,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重新觀測到穀神星(它的軌道位置與高斯的預測只差30′的角距離),並且發現了智神星。隨後,1804年,婚神星和灶神星也相繼被發現,這些行星因為個頭小被稱作小行星。
回覆列表
穀神星(Ceres),正式名稱是編號為第1號小行星,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也是在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小行星,並且是唯一位於主帶的一顆矮行星。它於1801年1月1日被義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