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
2 # 我站在這裡就看看
距今4000年前的事情真的很難說,按照現在流下的傳說救苦救難,拯救黎民個人感覺並不十分靠譜,中華民族受儒家影響的價值觀和今人都大大不同,更何況處於奴隸社會的部落首領大禹,受當時產生力以及人口水平的影響,個人認為作為部族首領更多的是讓族人吃飽及與其他部落之間的爭端吧。
-
3 # 刪繁就簡347
禹是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在帝堯時期,中原洪水氾濫,危害百姓。帝堯任命禹的父親鯀治水患,鯀治水九年也沒有平息洪水災禍,帝堯又任命禹治理水患。禹經過總結父親的經驗教訓,親自深入調查研究,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洪水氾濫的災禍 。
由於禹治水患有功,帝舜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的志向非常宏偉遠大,禹要推進人類社會前進,既把當時的原始社會轉變成奴隸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
因此,禹即帝位後,國號夏。並將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鑄造象徵最高權力的“九鼎”。經過大禹的努力終於完成理想,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
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無邊無際,淹沒莊稼,淹沒山陵,人民流離失所。
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與其父親治理水患,本意是為百姓謀福。但在作者看來,與其說是大禹的志向,不如說是我們炎黃子孫,華夏文明的志向。
神話傳說在盤古開天地、女蝸補天造人以後,所呈現出來的,都是華夏子孫的精神所向。
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填海
愚公移山、神農嘗百草等
都是不服天地,不服命運,開創歷史,開船先河的精神指導。
古代文明中的成語或是典故,更多的也是體現出了這種精神
人定勝天、勤能補拙、水滴石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所以,與其說大禹的志向是什麼,不如說華夏兒女的志向是什麼
那就是不服天與地,不服神與魔,不服日月與星光
敢於忍受胯下之處,勤於鐵杵成針,勇於馬革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