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報社的時候,經常開選題會,攝影記者們需要各自提出自己的拍攝選題,包括經常唱的四季歌(每年特定時間拍特定內容的照片)。常規題材,自然也會有反對意見,覺得是陳詞濫調。當然每年還是會安排記者去拍,你會發現不同記者,不同時間依然還是會有新發現。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年輕的藝術攝影師身上,當他們把作品給畫廊老闆看,說不定他會扔給你一本畫冊,你要拍的早就有人做過了。你走出畫廊,從頭開始,做全新的作品。三年後你把新作品給一位出版人看,然後又是同樣的反應,另一本書撲通一聲被扔到腿上,又早有人做過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是攝影老師阿諾·拉斐爾·閔奇恩經常碰到的。而他則用屢試不爽的赫爾辛基巴士站臺的比喻安撫那些惴惴不安的年輕攝影師們。和大家分享。
諾·拉斐爾·閔奇恩作品
和每個大城市一樣,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中央巴士站有很多展臺,每個站臺有十多條巴士線路,從市中心按照同樣的線路開出去。離開市中心時每輛巴士都走一樣的路線。這個比喻很簡單:在三年的努力創作之後,你被告知自己坐的是艾格斯頓巴士(你的目標可是獨一無二的職業生涯)。於是你趕緊下車,回到赫爾辛基巴士站,重新選一個站臺,採用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法論。又過了三年,同樣的事再次發生。就好像你拍的一些作品多多少少有著合你胃口的攝影師的痕跡。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張克純風格,馮立風格,嚴明風格的照片。甚至記得有一年新銳獎的作品思路和德國一位攝影師撞車。這是很多人的攝影生涯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重複的創作模式。
“可是,你在谷歌地圖上推遠一看,離開市中心三公里後,63路巴士向左轉彎,20路,49路車繼續直行。很快,每輛巴士離開市中心後都沿著各自的路線開去;沒有巴士依然行進在同樣的路線上,再過幾公里,你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它有著如此高的原創性,以至於批評家們會宣稱,你的天才從一開始就很明顯。”
不管別人有沒有拍過,都不是決定你是否要涉足的理由。問自己的內心,是否有足夠強烈的拍攝探索的衝動,發自本心的追問,才是最根本的動力。
為什麼拍過了還拍,這不簡單嗎。有市場唄。拍啥不是為了掙錢,不掙錢誰去拍。就是因為拍過了才重拍,題材這東西不好弄的。
以前在報社的時候,經常開選題會,攝影記者們需要各自提出自己的拍攝選題,包括經常唱的四季歌(每年特定時間拍特定內容的照片)。常規題材,自然也會有反對意見,覺得是陳詞濫調。當然每年還是會安排記者去拍,你會發現不同記者,不同時間依然還是會有新發現。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年輕的藝術攝影師身上,當他們把作品給畫廊老闆看,說不定他會扔給你一本畫冊,你要拍的早就有人做過了。你走出畫廊,從頭開始,做全新的作品。三年後你把新作品給一位出版人看,然後又是同樣的反應,另一本書撲通一聲被扔到腿上,又早有人做過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是攝影老師阿諾·拉斐爾·閔奇恩經常碰到的。而他則用屢試不爽的赫爾辛基巴士站臺的比喻安撫那些惴惴不安的年輕攝影師們。和大家分享。
諾·拉斐爾·閔奇恩作品
和每個大城市一樣,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中央巴士站有很多展臺,每個站臺有十多條巴士線路,從市中心按照同樣的線路開出去。離開市中心時每輛巴士都走一樣的路線。這個比喻很簡單:在三年的努力創作之後,你被告知自己坐的是艾格斯頓巴士(你的目標可是獨一無二的職業生涯)。於是你趕緊下車,回到赫爾辛基巴士站,重新選一個站臺,採用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法論。又過了三年,同樣的事再次發生。就好像你拍的一些作品多多少少有著合你胃口的攝影師的痕跡。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張克純風格,馮立風格,嚴明風格的照片。甚至記得有一年新銳獎的作品思路和德國一位攝影師撞車。這是很多人的攝影生涯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重複的創作模式。
“可是,你在谷歌地圖上推遠一看,離開市中心三公里後,63路巴士向左轉彎,20路,49路車繼續直行。很快,每輛巴士離開市中心後都沿著各自的路線開去;沒有巴士依然行進在同樣的路線上,再過幾公里,你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它有著如此高的原創性,以至於批評家們會宣稱,你的天才從一開始就很明顯。”
不管別人有沒有拍過,都不是決定你是否要涉足的理由。問自己的內心,是否有足夠強烈的拍攝探索的衝動,發自本心的追問,才是最根本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