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我大概知道你的意思,你就是想說,有沒有沒有不通過軍事?改變整個三國程序的轉折點!講道理很困難,因為怎麼說呢,這個三國就必定伴隨著刀光血影!你想想王允就算使用了美人計去離間了。董卓跟呂布!那最後還是得呂布來捅的最後一刀,是不是?

    說到這個,其實王允使用反奸計離間董卓和呂布,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小轉折吧,怎麼講呢?董卓不死,天下未必會不亂!但是董卓一死天下必定會大亂。在這之後王允又是堅持大清洗,最終導致西涼兵團的徹底反叛,將整個長安和關中地區折騰的名不聊生,然後給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但說實話這裡面刀光血影的也太多了,而且這最後西涼兵攻擊長安城也算得上是一場大的戰役了吧,那我們就說說其他的!

    這裡說到的那就是!八軍典校尉。

    大漢王朝的御林軍啊,當然就是叫御林軍!這支軍隊的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而這支軍隊也是天下所有軍隊裡面的精銳,每年大漢王朝都會從各地抽調精銳的軍隊來充實自己的御林軍,可以說,這一支軍隊是整個大漢王朝的精華所在,也是皇帝手中最為倚仗的軍事力量!在漢靈帝時期漢靈帝,快死的時候,將整個御林軍分為八個營,管理這八個銀的就是八軍點校尉!

    這個裡面主要的一個人物,那就是蹇碩,這個人是誰呢?他是一個太監!其實從權利上來講,這個人是掌管著這御林軍的,因為他所掌管的那個營是所有的御林軍裡面最精銳的一個營。而且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大將軍何進,最討厭的就是太監,所以這兩個人不可能合作在一起!

    有人就會說了,漢靈帝這麼做,不是把軍的權力給他分割了吧?這麼做會造成天下大亂的呀,他為什麼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漢靈帝之所以要把御林軍分為八分,而且把主要的一個指揮權交到簡碩的手裡,其實大家一看就懂了,漢獻帝是想用簡碩來保護漢獻帝劉協!他明白自己的這個皇后有多麼厲害,也明白大權在握的大將軍何進未來肯定會對自己的皇宮進行清洗,所以為了保護漢獻帝,劉協也為了保護他手裡那幾個太監吧,所以才做了這麼一個選擇!

    講道理這也只是一種微妙的平衡,怎麼講呢?只要大將軍何進不願意明著動手,那麼大家就可以在金城這塊土地上面互相僵持著,畢竟這個天下大亂的這個名號誰都承擔不起!

    不過呢,後來大家也都知道袁紹給大將軍何進提了一個意見,讓外軍入京,既然你自己下不了手,那你請別人過來下手啊,也就是所謂的背黑鍋的!

    那是講道理,大將軍何進怎麼著,他都不會死!他可以自己先動手先動手,雖然名聲不好,但是最起碼打死那幾個閹貨,那是手拿把攥的事情!他也可以晚動手,等董卓入金以後,然後直接把那個太監全部抓起來,truth這也可以,而且這樣做自己手乾淨也能找到一個背鍋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把這些人全都給處理掉!

    可是他偏偏選擇進入皇宮自己單刷!最後白白送性命。

  • 2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一條長龍欲要升空,還是入海,龍頭的高揚與俯瞰引領很關鍵,龍身龍尾的動態會隨之變化。拋開唯物或唯心論來說,歷史真的有很多時候是某個猛人、豪雄帶動改變的。比如:倘使東北王張作霖在皇姑屯未被炸死,僥倖生還,那麼後面的東三省走向,肯定會與真實的張雪良主政不一樣。

    三國中不談大戰役,只談小轉折的話,江東孫氏父子連續早亡,就對最終走向影響很深。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年十七時,就敢單狣海賊團伙。以軍功升遷至長沙太守。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孫堅做為其中一路,最敢突前拼殺,董卓利誘不成,戰又不勝,就是因孫堅之勇,焚燒洛陽,遷都長安。當孫堅看到聯軍各諸侯勾心鬥角,互為傾軋,仰天長嘆,淚如雨下。後來在與荊州劉表的交鋒中,直打得劉表喘不過氣來。但一次輕兵出擊,卻不幸中伏遇冷箭身亡,年僅三十七。

    其子孫策十七歲擔起父業重擔,忍屈負重,寄從於淮南袁術,幾年後逐漸翅硬,借兵征伐江東,所到之處,善用人才,交好士民,以25歲年紀,打下江東基業,為後來東吳建國鋪好了臺階。可惜又是中人暗算,26歲殞命。

    孫堅與孫策之死,可以說對三國的走向,影響很深。倘使孫堅不死,與淮南袁術聯合,曹操勢必很難啃下袁術。孫堅若不與袁術聯合,奪其勢力,也比曹操近水樓臺,曹操還要忙於對付袁紹、呂布。曹孫雙雄一北一南,起步晚的劉備怕是鮮有機會崛起了。

    假設孫策不死,誓必取攻勢徵荊州報父仇,倘若得手,劉備後來投奔荊州劉表就無可成立了,孫策可不會念什麼漢室宗親之誼,收留重用吧。劉備抬不起龍頭,三國的走向自會是另一番未知的景象。

    羅貫中《三國演義》筆墨偏於蜀魏為多,東吳表述不深,通常讀者閱後會無形的關注劉備、曹操。金庸先生曾對此頗有微詞,一直想寫一本以東吳為主角的作品,後來病逝未能如願。

    曹操一統北方,借勢南下,終還是被孫堅的二兒子孫權遏制,飲恨長江。東吳也走出了龍頭接連早亡的怪圈,孫權成為三國一霸,直至稱帝。

  • 3 # 惟德是崇

    如果僅僅以《三國演義》為背景,並且不談大戰役的話,第二十一回放走劉備,對最終走向影響最深。

    如果曹操不放劉備出走,並聽取郭嘉之言“縱然不殺備,亦不當使之去”,最後的結果定會是另外的一種情形。如果在曹操之處,再被曹操的手下殺害,就不會有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爭天下的局面了。

    一次境遇的改變,成就了劉備,轉變了局面,註定了未來。

    劉備急著離開曹操的迫切心情,在脫離曹操之初,關羽、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這樣寫道:“關、張在馬上問道:‘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玄德曰:‘吾乃籠中鳥,網中禽。——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之羈絆也!’因命關、張催朱靈、路昭軍馬速行。”

    後來,曹操聽郭嘉之言,派人追劉備。劉備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回去。

    劉備的這次脫離“籠網之羈絆”,改變了他後半生的人生走向,為後來的“三足鼎立”提供了條件。

  • 4 # 文士野

    袁紹一個餿主意,讓東漢從此走向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當時,漢靈帝剛剛過世,朝廷正處於宦官和外戚爭權激烈的時候。十常侍要殺國舅何進,何進又要殺十常侍。

    袁紹,是站在國舅何進這邊的。所以他就建議何進,把西涼的董卓招來,這樣可以輕鬆幫忙清除十常侍的威脅。

    可惜,何進、袁紹都聽不進曹操的話。

    後來,陳琳、鄭泰、盧植也都反對董卓進京,他們說董卓這種人是豺狼一樣的人物,來了京城,會禍亂天下的。

    可惜,何進、袁紹還是聽不進去他們的話。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董卓還在觀望,十常侍就假傳何太后的旨意,把何進騙進皇宮,何進想著自己妹妹召喚,也沒有多想,就輕率入宮,結果竟然給宦官給殺死了。

    這個時候,何進的下屬,袁紹的堂兄弟袁術,帶著兩百個士兵,火燒宮門,擊殺宦官,把十常侍一網打盡。

    本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何進死了,十常侍也掛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有幾個德高望重、處事決斷有能力和魄力的大臣出來,收拾一下,輔佐年幼的劉辯政事,東漢王朝,可能還會繼續走得更遠。

    狼來了,羊羔們,自然就要遭殃。

    粗暴的董卓,彪悍的西涼兵,他們一入京城,就胡作非為,專權亂政了。

    於是,漢少帝被廢,帝王的陵墓被盜,洛陽的富商被搶,百姓們被送人頭,不聽話的大臣們被打擊處理,最後乾脆,連整個洛陽城,都被燒成了廢墟,數百里內,荒無人跡。

    於是,袁紹逃到冀州,曹操逃到陳留,袁術逃到淮南,東方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大部分起兵的人,卻挑著討伐不義的旗號,幹著爭搶底盤,擴張勢力的事情。

    於是,天下就從此分裂了。

    而這一切的起源,都歸結於袁紹出的那個餿主意。

  • 5 # 逐鹿心絃天地間

    歷史總是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正是這些不經意間的轉折,促成了歷史洪流的走向。

    在《三國演義》當中,要論是哪個小轉折對最終走向影響最深?依我個人的看法,莫過於司馬懿的第一次出山。正是司馬懿的出山,才有了後來能與西蜀政權抗衡的軍事將領,熬死諸葛亮,抵禦了東吳。之後,司馬懿又詐病賺曹爽,顛覆曹魏政權,司馬昭才能順利接過政權,派鄧艾與鍾會滅蜀。最終由晉帝司馬炎以杜預為大都督,統兵十萬攻破吳都,吳主孫皓自縛出降。從而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決定了最終歷史走向。

    司馬懿的第一次出山,出現在《三國演義》第39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曹操封)司馬懿為文學掾,懿字仲達,河內溫人也。潁州太守司馬雋之孫,京兆尹司馬防之子,主簿司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備,乃聚武將商議南征。”

    據《晉書》記載,司馬懿的第一次出山是被迫的,是曹操採取強制手段脅迫他來做官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當上丞相後,就派人去傳司馬懿來為他效力,臨行之前,他對派去傳話的人說:“若覆盤桓,便收之”。意思是說,“他若再不來,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在得到這個訊息後,“懼之”,感到很害怕,於是只得前來就職,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 6 # 書劍堂主

    火燒新野,此次戰鬥是諸葛孔明初出茅廬的首秀,大獲全勝,確立了劉備勢力的崛起,開了劉備集團以後與曹操、孫權兩家三分天下的先河。

  • 7 # 天工l宇地科學大解密

    三國鼎立最為關鍵的一戰,是赤壁之戰,該戰役,曹操勢力本來就是最大,想統一國家,先收復東吳,再收復西蜀,由於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傷失了征服天下的野心,天下三分之勢已經不可動搖,設想一下,如果曹操攻打東吳成功,西蜀就成為被征服的重點,甚至於歷史會被改寫,諸葛亮算定東吳有求於他,才會對周瑜出謀劃策的對付曹操,這其實是保全東吳,為了西蜀的手法,後來發生孫劉聯姻,就是在告訴曹操,東吳和西蜀是聯合體的關係,赤壁之戰之後,決定了三個國家穩定結構的形成,諸葛亮七擒孟獲,知道北方無法撼動,只有向東到湖南長沙,向南部的貴州雲南擴張勢力,東吳向東南福建和南部江西擴張,目的都是在土地面積和兵源人口上爭取優勢,

  • 8 # 水木視影

    核心轉折點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張飛悲憤且遷怒部下也被殺,蜀國一下失去兩員大將。荊州是優質的兵員地,且卡在北部曹魏與東吳孫權之間,給了蜀國更多的戰略縱深空間。而劉備因關羽張飛之死,出重兵伐吳,最終大敗病亡。多個環節,導致蜀國核心領導層崩塌,國土萎縮,兵員不足。蜀國力在三國中從此轉為極弱勢。也因此諸葛亮顧此失彼,忙於對魏徵戰,宮中出亂,計劃打亂,國力持續消耗。“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正預示著蜀國當時的窘迫,諸葛亮孤木難支,蜀國最終走向滅亡,最終東吳也被強大的魏國吞併。

  • 9 # 笑指天南156

    要說三國時代除了三大戰役之外,哪些小轉折影響卻很大,我想也有一些,例如龐統之死,失街亭,鄧艾偷渡陰平等,今天我就說一件:失街亭!事情發生在蜀漢第一次北伐時候,諸葛亮南征回來以後厲兵秣馬躊躇滿志進行第一次北伐中原。當時曹魏天水南安等三郡望風而降,形勢一片大好!當時要是順利推進的話不說滅了曹魏,起碼拿下雍涼是大有可為的,可惜馬謖這個書呆子紙上談兵沒有守住街亭。張郃拿下街亭後直接威脅了蜀漢軍隊的後路,致使諸葛亮只能遺憾退兵!縱觀蜀漢諸葛亮及後繼之姜維歷次北伐沒有比第一次北伐再好的機會了!就因為失了街亭打擊蜀漢的北伐信心,錯過好機會要受到懲罰的,諸葛亮北伐一直無法成功,最終病逝五丈原!釀成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千古憾事!所以馬謖失街亭的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失敗,實際上是蜀漢斷送最好的機會。這個隱藏的轉折為後來諸葛亮姜維包括蜀漢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 10 # 今生情

    郭嘉之死,歷史上更有一種“鬼才不死,臥龍不出”之說,郭嘉論軍事來說是強於諸葛亮的,郭嘉不死天下走向不知又於何處,郭嘉的死打破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向一個從沒有看過南韓電影的人推薦,你會向他推薦哪部南韓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