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漠蒼狼1234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秦國順應歷史"統一"的潮流而結束了長期的征戰與混亂,形成"大一統"的格局,大秦帝國締造了非凡的輝煌,可惜後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雲集響應","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蘇洵寫作此文時,北宋王朝對強敵契丹(遼)、西夏奉行以賄賂求苟安的政策,文章借古論今,指出宋朝國策之非,為宋朝危機敲響警鐘。

  • 2 # 高暉

    1缺乏一個雄才大略的領袖級人物

    2缺乏足智多謀的軍隊將領

    3國家缺乏抵禦外部侵蝕的危機感

    4各國缺乏合力禦敵的智慧和聚集力。

  • 3 # 棲鴻看紅樓

    根據《六國論》的觀點,六國之所以滅亡,在於六國沒有團結起來反抗暴秦,使得秦國各個擊破,一統天下。

    我是高中時學習這篇文章的,當時覺得很不服氣:“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七國爭雄的局面不可能天長地久,“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把六國看成一個整體,根本就是錯誤的。

    後來讀書多了,閱歷也豐富了,再讀這篇文章,有了不同的看法。

    《六國論》的作者是蘇洵,就是著名的蘇東坡的父親,“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活在北宋王朝。而北宋一朝,抑武崇文,對外妥協,從“澶淵之盟”到亡國,無一例外是花錢買平安。這種國策受到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反對。

    但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只能發發牢騷,真正打仗,還得是武將。而宋朝的武將受到壓抑,在朝堂之上幾乎沒有發言權。所以抗擊外敵,基本上停留在文人的紙上。

    蘇洵這一篇文章,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所作。他以強秦比喻少數民族政權(從時間來看,當時對北宋威脅最大的,應該是遼),以六國比喻北宋內部,以秦滅六國來警示當權者,希望宋室能夠團結抗敵。

    瞭解了這樣的政治願望,再看文中的邏輯錯誤,就不會嘲笑作者認識水平了。因為,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駕駛大眾新品牌捷達VS5感覺如何?會有老款捷達轎車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