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蜂蟻同城
-
2 # 楠姐蝦扯淡
我們且看阿難和迦葉第一次出場索要人事的情形:
說起“人事”二字來毫不避諱,讓不通世務、一心向佛的唐三藏手足無措。還是孫悟空忍不住,說要去告如來,可他二人毫不畏懼。沒辦法,這是人家地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八戒耐住了性子,轉身接了經書。
師徒四人以為這樣就取到真經了,卻沒想到傳給他們的是白紙,也即“無字真經”。——沒錢就想得到真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這麼寫也是為了情節的需要,也就是說這是上面交待的任務,不要忘記了這也是一難,也就是所謂的定數,當然最後差一難不夠九九八十一難,觀音現場直播不是還造了一難?
-
3 # 怡紅影院
唐僧最後拿經書的時候,第一次找阿儺和迦葉要書,兩人問唐僧帶了什麼人事(約等於好處的意思),唐僧說沒帶,兩人於是給了唐僧無字經書,就是假經書。
唐僧發現後向佛祖舉報。佛祖是講了一個故事的,佛祖以前下山超度,別人的回報是三鬥三升米粒黃金,佛祖還嫌價格太賤了。
唐僧你不給好處,那我佛祖只好給你沒有字的書,因為你太笨了,老是想著不付出報酬就拿到別人的回報。那我只好用無字經書來忽悠你們了。這才叫公平。
-
4 # 黑白史
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縈繞了20多年。當我年輕的時候讀《西遊記》的時候,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我不能理解它。在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我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首先要說的是,這兩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釋迦牟尼的弟子。
-
5 # 杜拉拉昇職紀
在西遊記裡,有一個很是特殊的情節,很直白的顯露出了佛門的腐敗。
另外一個解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即使從東土大唐而來,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別人家的地盤,你也需要付出,才能換回你想要的東西。
-
6 # 老一百楊京廣
《西遊記》是一本講一個普通人、天人、妖,如何修煉成佛、菩薩、羅漢的?那就是放下一切執著。
九九八十一難,就是師徒四人的各種執著心,造成的在修煉道路上的磨難,師徒四人通過妖魔鬼怪的反向幫助、佛神的正向幫助,去掉了自己的執著和心魔,糾正了八十一難,也是八十一關中的不正確因素,總算馬馬虎虎闖關成功,最後都得到了該得的果位。
阿難、迦葉幫助唐僧放下對物、金缽的執著。
貪心,從開始修練到最後成佛前,都是很難去掉的,所以讓這兩個重量級人物上,而不是前面70多難中的小妖小怪來幫他們。
師徒四人總算馬馬虎虎過了這一關。
-
7 # 黃爺30
《西遊記》最後這一個情節,是在點明作者寫作的中心主題。
故事最後,唐僧到達西天,作為佛教最高代表的境地也還需要賄賂才能取得真經,諷刺了社會上連最高層最清淨的聖地也是假的。
故事最後,唐僧師徒四人雖然各自成佛,不也屬如來佛祖管轄之下嗎?
-
8 # 歷史守望者
《西遊記》能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只是因為書中故事情節精彩,還在於作者吳承恩通過這部小說深刻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西遊記》末尾唐僧師徒歷盡劫難終於來到大雷音寺,結果如來佛祖的弟子阿難和迦葉卻伸手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這個故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
這樣一來情況就明瞭了,妖怪影射的是當時明朝社會上存在的貪官汙吏和惡霸等,吳承恩想表達的是佛菩薩是這些貪官汙吏和社會邪惡勢力的保護傘,既然如此,阿難迦葉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就顯得不難理解了。
-
9 # 千旬電影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有一個好的回答,一著不慎,就會把經典名著的形象毀掉。
其實很大程度上,我認為是觀眾過度解讀了。
我記得,在最開始的時候,對於那兩個和尚的解釋是,九九八十一難,他們剛好是最後一難。
後來,就開始有人說,這兩個人象徵著作者對佛教的諷刺,並且將之前的其他妖怪說成是作者對道教的諷刺。
但是如果仔細的想一下,既然是佛祖特地設下的九九八十一難。
這些攔路的妖怪會不會就是佛祖通過各種手段安排的。
-
10 # c楓葉飄零
其實很簡單 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諷刺而已 西遊記整部作品 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讀者們 什麼是現實的無奈 什麼是官場的腐敗 即便是西方極樂淨土 行賄索賄都是家常便飯 以此來暗示朝廷官員的無能和貪婪 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 沒有靠山你也得被壓在五指山下 即使你的上司是個酒囊飯袋 手無縛雞之力 迂腐 沒見識 你也得聽他的 要不然就念緊箍咒 豬八戒沙悟淨其實屁用沒有 為什麼能混進取經的隊伍 暗示官場的裙帶關係 其實如果你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面貌 你再看西遊記的原著小說 你就會發現 無時無刻不再暗示當時的風氣與朝廷的腐敗 西遊記本身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 不光是年代 還有它背後的政治意義
-
11 # 小劉侃封神
在西遊記裡,有一個很是特殊的情節,很直白的顯露出了佛門的腐敗。
在唐僧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佛祖之後,便由阿儺迦葉領著他們師徒四人去取經。
到了珍寶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可是唐僧一窮二白,根本拿不出什麼人事,於是,阿儺迦葉便給了唐僧無字真經。
燃燈古佛看到阿儺迦葉給了唐僧無字經,說了這麼一句話,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無字經是好經,但東土人看不懂,所以,傳了無用。
所以,燃燈古佛派出白雄尊者,將唐僧的無字經奪了,讓他看出無字經是無字的。
唐僧二度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說了無字經還有阿儺迦葉所要人事的事情。
佛祖笑笑說,無字真經也是好經,只不過你們東土人不識。阿儺迦葉要人事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只是經不可輕傳,也不可空取。我讓他們再帶你去取有字的真經。
再度來到珍寶樓下,阿儺迦葉又向唐僧所要人事。
這一次唐僧沒辦法不給,因為如來佛祖都已經說過了,經不可空取。必須得拿出東西來交換。
有人說阿儺迦葉索要人事是他們的自發行為,與如來佛祖無干。可是,在小劉看來,阿儺迦葉也只不過是奉瞭如來的命令。
從西遊記原著中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唐僧實在沒東西交換,便把唐王李世民御賜的紫金缽盂給了阿儺。
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看了原文,發現阿儺要了紫金缽盂,被旁人嘲笑的體無完膚,臉都羞的無處藏了,但還是拿著缽盂不放。
由此,可以看出,阿儺索要人事不是經常的行為,也不是自發的行為,因為他還知道臉紅,還知道羞恥。既然知道羞恥,那他為何一再的索要人事呢?
因為阿儺不要不行,這是如來給他下的死命令,不要也得要。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描述這一段情節,表面上是揭露了佛教的腐敗,其實,隱藏的意思並不是腐敗的問題如此簡單,而是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佛祖是高高在上的,他是沒有錯誤的,他是最完美的一個人。所以,他沒有錯,他也不能犯錯。犯錯的只會是阿儺迦葉這兩個臨時工。
阿儺迦葉向唐僧索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在向唐僧索要人事。只是唐僧太不通人情世故,這要佛祖說出經不可空取這麼一句話。
唐僧應該直接來到雷音寺,趕緊把紫金缽盂送給如來佛祖。討好了如來佛祖,那阿儺迦葉還敢索要人事嗎?只怕他們兩個反過來得給唐僧送禮了。
所以,阿難迦葉討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的暗示,或者最起碼也是經過了他的同意,否則他們兩個絕對不敢往唐僧要人事。
領導安排了工作,下面的打工仔必須要嚴格執行。
-
12 # 唐風宋月
三條。
第一,經不白傳。如來下山到舍衛國講經,需要金磚鋪地,他的徒弟們下山講經,需要三鬥三升金豆子,如來還說賣少了,照這麼下去讓後代兒孫吃西北風去。所以唐僧不能白白把經取走,需要上交紫金缽。
第二,西天正常運轉需要經費。阿難伽葉並不是把紫金缽據為己有,而是上交了寺庫。西天這麼大的家業,養著上萬和尚,每天吃飯就是一筆大開銷,他們唯一可以變現的產品就是自己編寫的經書。如果全都白白送了人,雷音寺早就關門了。因此要錢也在情理之中。具體案例參見武俠小說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某著名寺院。
-
13 # 林蔭間的那一縷Sunny
好多人沒仔細讀西遊,就發表評論。無字經書被唐僧取走,燃燈知道後,發了個慈悲。東土的人愚昧,看不懂無字經書。叫人去搗亂了一下,告訴他們。無字經書,具體有什麼好處,書裡沒有說。只是當年釋迦牟尼圓寂前,吩咐大家,所有經文只許心記,不許筆錄。圓寂後,大家研究經文發現同一個經文有很大出入,沒辦法,只好召集大家校對經文,前後招集了3次佛陀大會,於是有了現在的經文。吳承恩大概說的無字經書就是這個意思(我猜的這個)。白手傳經,後人當餓死。如來明確表述,經不可輕授,昔日眾比丘下山為舍衛國趙家人誦經,保生者平安,死者超度,結果只換得3鬥3升米粒黃金。就這樣,如來還覺得賤賣了。自古哪有白得的好處,任何東西都得付出代價,越珍貴的東西越難得,能用錢買已經是人家大度了。這道理就好像,現在的核心技術,晶片技術。你問美國買,人家肯賣嗎?人家最多給你成品,現在連成品都不給了,更別說技術了。所以問人家要東西,給錢天經地義啊,有什麼問題?
-
14 # 西府趙王爺
大多數人受到老版電視劇《西遊記》的影響,誤認為《西遊記》是一本讚揚佛教的書,甚至就連六小齡童老師都這樣認為。
其實《西遊記》原著是一本非常明顯的“諷佛貶道”的小說!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索要賄賂的情節,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西遊記》原著第九十八回寫道,阿儺、迦葉兩位尊者在向唐僧四師徒介紹完即將要傳授的經文之後,公然向唐僧師徒索要“賄賂”,在得知唐僧並沒有所準備“賄禮”後,兩位尊者說出一番十分驚人的言論:
阿儺和迦葉異口同聲的說:“好好好!一分錢不給還敢要求我傳經?這麼下去佛門弟子恐怕都會被餓死!”
吳承恩先生將這一幕描寫的非常“詭異”, 試想一下,在讀者們感動著唐僧四師徒闖過九九八十一難之後,終於取到了經書的時候, “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的出現,突然給讀者們潑了一盆澆頭冷水:
“我嘞個去!佛門不是清淨之地嗎?怎麼還會貪戀錢財?這書怎麼寫的!”
其實吳承恩先生早就在書中交代過,“西遊記中的佛教”是一個“半盈利”性組織,佛祖下山講一段經,要收三鬥三米、三升金的辛苦費。
不僅如此,唐僧四師徒到達天竺國之後,遇上了三隻打著佛祖旗號收香油的犀牛精,天竺國是靈山腳下,佛祖管轄的地盤,誰給的犀牛精那麼大膽子敢在佛祖腳下收保護費。
答案只有一個,這三隻犀牛精都是佛祖的人,他們收的香油都歸佛祖享用。 那麼佛祖為什麼要利用犀牛精收香油?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主是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只是一個盤據一方的諸侯,自然不夢明目張膽的向人們收取“保護費”,於是便安排三隻犀牛精去斂財。
唐僧師徒斷了如來佛祖的財路,上靈山取經時自然就會遭到危難,這難道不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迴圈”?
其實《西遊記》中的這個情節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太天真”。
我們天真的認為“神仙”是善良的,結果他們打著考驗唐僧四師徒的旗號,下界為妖,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西遊記中出現的妖王,超過一半都是天上的神仙。
我們天真的認為“取經大業”是為了普度眾生,結果只是“佛教”為了向東土擴張而和“道教” 早就導演好的一場戲。我們天真的認為佛門中人已經超脫了世俗,成為了無慾無求的智者,但是佛祖下山講一段經,要收三鬥三米、三升金的辛苦費。
阿儺迦葉索要“人事”的行為並不唐突,書中的佛教本就一個盈利性組織。
一切疑問與不解都是因為我們太“天真”而被矇蔽住了雙眼。
-
15 # 半瓣花上閱乾坤
阿難、迦葉是《西遊記》裡面兩個很難讓人忘記的角色,不是因為他們的長相太醜,也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有功於取經事業的好事,而是由於他們貪財而又吝嗇,讓對佛虔誠無比的唐三藏不得不忍痛奉獻出唐王贈送他的紫金缽盂。當然,也正因如此,他們遭到了眾人的恥笑。
我們且看阿難和迦葉第一次出場索要人事的情形:
阿難、迦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難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
師徒四人以為這樣就取到真經了,卻沒想到傳給他們的是白紙,也即“無字真經”。——沒錢就想得到真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西遊記》裡面的阿難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那阿難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迦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
第一次被當面告狀不說(如來居然談起此事來一臉“我已盡知”的表情),第二次又明知故犯,甚至被眾人羞辱仍然把紫金缽盂抓著不放。
阿難、迦葉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神經病,二位尊者不要臉的啊?
《西遊記》裡的阿難迦葉
按理說,阿難、迦葉二位尊者是佛祖手底下數一數二的弟子,二人均已成佛,為何還對這麼一點兒“人事”念念不忘呢?這不合常理啊!
佛陀者,覺者也。既能自覺,又能覺人之意。何以阿難、迦葉這麼不自覺?
何以如來如此偏袒他們?
有人說是因為西天也不是什麼清淨之地,看那些妖怪“有後臺的都被帶走了,沒後臺的都被打死了”就知道水很深;
也有人說,二位尊者是在幫助唐僧斷舍離——這麼個紫金缽盂都捨不得送人,哪能成佛呢?
兩種說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先按下不表。
來看看這兩位尊者什麼來頭。
阿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阿難陀天生容貌端正,其身光淨如明鏡,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他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據說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這才是我清俊的美男子阿難啊!
迦葉,也即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
迦葉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
看我大迦葉拈花一笑的蘭花指,你能想象他會那麼醜?
按理說,阿難作為佛祖的堂弟,能跟著釋迦牟尼出家,可以說榮華富貴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的了。
而迦葉的出身,更是貴不可言。
這麼說吧。兩千五百年前,在離中印度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不遠的摩訶娑羅陀村裡,住著一位婆羅門望族的大富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據說他擁有比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還更多的財產。
尊者大迦葉,就是出生在這個家庭。
what?這麼顯赫的家世,二位尊者會稀罕一個紫金缽盂到握住不撒手?
索要紫金缽盂的阿難
除了最不差的就是錢之外,二人在佛教的傳播史上,也是功不可沒。
要不是大迦葉和阿難二人,佛祖的說法恐怕早就會湮沒無聞。
我們平時所說的“三藏”,其實是是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
佛陀入滅後,五百名上座阿羅漢弟子即刻召集了結集大會,重覆地稽核了佛陀的教義,當時,由記憶力超好的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
那這論藏是誰誦出的呢?
有人說是迦葉自己誦的,也有人說是阿難誦的。可迦葉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佛祖。
阿難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
迦葉是阿難的師傅啊!
三藏就是釋迦死後佛教的第一次結集了,要是沒有阿難和迦葉,釋迦的言論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唐僧,既然名為唐三藏,想取三藏經,是不是確實應該給這倆人一點東西表達敬意?
當然了,《西遊記》是小說,對於儒道釋各家都可以嬉笑怒罵,但看官若將其當真,就是執迷不悟了。
據說86版《西遊記》開拍之前,楊潔曾經找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給《西遊記》題字,結果被婉拒。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樸老認為,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歪曲了唐僧的形象,對佛教充滿揶揄。原著醜化唐僧形象、譏諷佛教,佛教界對《西遊記》是不認可的,他作為佛教協會會長,絕對不會為《西遊記》抬轎。
他當時還叮囑楊潔,要為唐僧平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唐僧形象,才會和真實的《西遊記》相差甚遠。
-
16 # 踐行者伊甸
只不過收點賄賂不算什麼,孫悟空從一開始就問過觀音,我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佛祖既然要傳經我半日就能完成,為什麼要帶一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步行過去,這得走到猴年馬月?後來觀音就去問如來,如來給了三個金箍,孫悟空戴上金箍後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取完經最關心的也不是封賞,第一個就問頭上的金箍怎麼去掉。還有九九八十一難基本都是如來派觀音安排的,絕大多數到最後神仙收了妖怪會說是觀音求我幾日,我才放妖怪來作怪,目的是給你們一難。唐僧到了靈山境內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求雨的那個縣,唐僧就問這都到靈山了,百姓怎麼還過得如此苦難?後來說縣官家踢翻了給玉帝的供奉,然後唐僧又問,既然是縣官家踢翻的,那為何要百姓跟著一起受苦?西遊記裡這樣的地方太多了,西遊記其實暗諷了佛,道兩家,道家比如太上老君的褲腰帶怎麼能在狐狸精那,金角銀角也拜狐狸精為乾孃,還有老君說青牛拿的那個法寶是他最厲害的,要是沒有芭蕉扇連他都沒有辦法,而這麼重要的芭蕉扇卻在牛魔王老婆那裡,還有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在西遊記裡只有太上老君用過,紅孩兒一口火差點要了猴子的命,而牛魔王和孫悟空大戰許久為何不用三昧真火滅了猴子?我估計牛魔王根本不會,這下你也明白牛魔王為何不回家在找小三了吧?
-
17 # 西堤說文史
收賄賂的兩個傢伙叫阿儺、伽葉,在他們西天靈山,這有個名號,叫“人事”,是佛祖默許的,佛祖的意思是,你唐僧以為這佛經是空手白給的嗎?
我們中國的道家是出世的,所以真正的道士都跑到深山裡煉丹修真,不食人間煙火,以山泉野果解渴充飢。
而外來的佛家是入世的,既然入世,就要入鄉隨俗,講究入世的活法,世俗的規矩。
佛家除了自家的清規戒律要遵守之外,其他的,跟世俗沒什麼兩樣。
你看那如來佛祖,不也要他的信徒每年進貢香油錢嗎?你看觀音去給唐太宗送袈裟禪杖,不也要收錢嗎?
其實不僅是佛家,《西遊記》裡的道家也很世俗,你看鳳仙郡那一回,就因為給玉皇大帝的貢品不滿意,所以玉皇大帝降了一道旨意,讓龍王不給他們下雨。
在《西遊記》裡,甭管什麼神仙,都很世俗,世俗間有的事,他們神佛界也有。世俗間的人,要過得好,就要有錢,佛家道家也是一樣的。他們也需要錢過日子。
所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的大廟小廟,大觀小觀,都有自己的產業,要不然他們怎麼養活這麼多和尚道士信徒呢?
《水滸傳》裡,大相國寺不也有自己的菜園子,還要讓魯智深去看守,防止張三李四這幫流氓地痞偷盜。
《西遊記》裡的和尚也一樣,也需要錢財。
佛家既然入世,那麼,佛家的信徒必然有世俗人的各種特點。
世俗中有收受賄賂,佛家人自然也有。畢竟,眾生平等,只是說大家都有機會信佛,但是有的和尚可以過得好,有的和尚可以過得更好,和尚也分個三六九等。
所以《西遊記》裡佛家上有佛祖菩薩,中有羅漢金剛,下有比丘沙彌啊。
和尚為了過得好,跟世俗界一樣,兩條路,權和利。說到底,誰地位高,誰混得好,誰錢多誰混得好。
佛家財產的來源,除了有自己的產業,比如土地等等,還有去化緣去做法事掙錢,還有讓信徒捐點香油錢,這都可以理解,讓人理解不了的是,如來佛祖竟然拿佛經賣錢。唐僧師徒知道自己取了白紙無字的假經以後,又回到靈山求取真經,如來佛祖講了這麼一件事: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麥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原來如來觀音他們讓唐僧孫悟空師徒取的這部經,如來早就賣過了,得了三鬥三升麥粒黃金。唐代一斗相當於現在6000毫升,也就是六升。假如佛祖收到的都是黃金,那麼如來把這套經書,一次性至少賣了二十升金粒子。
古代的鬥是容量單位,一升黃金的質量是19.3千克,二十升黃金質量是386千克,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算,大概是9600萬人民幣。
就這,如來還抱怨,忒賣賤了。
所以,佛家也要賺錢啊,別人取經都是花錢買,你唐僧也不能例外,只是我給你便宜點,所以,如來佛祖讓阿儺、伽葉收了唐僧手裡唯一值點錢的傢伙,“唐王親手所賜的缽盂”。在佛祖那裡,這叫“人事”:
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須索取經的人事!”結果阿儺他們還替佛祖背了黑鍋,被藏經樓的打雜的人們羞辱,說他們不知廉恥,連取經人的錢也要黑。
-
18 # 西詞上仙
《西遊記》裡阿難、迦葉向唐僧“要人事”之舉並非索賄,而是有多層含義:一是明示有償傳法的規矩,以護持佛法長遠之計;二是以此事喻佛法之“有相”、“無相”,開悟唐僧眾人。
一 經不輕傳,法無空取首先,阿難、迦葉並無索賄動機。
阿難,也被稱為阿難陀,是白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出身富貴顯赫的家庭,在階級森嚴的古印度地域裡,屬於上等貴族,錦衣玉食,並不缺錢。
換句話說,如果是貪圖“索賄”的那點小錢,他就不必跟隨釋迦牟尼佛了,他安穩做他的王子就有揮霍不盡的財物了。
此外,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最英俊瀟灑的帥哥,具大慈悲之心。女性後來也可以入佛,正是阿難陀苦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被他誠心感動才同意的。長期被佛教內部的比丘尼和俗世中的妙齡女子所傾慕,阿難都能清心自持,不曾越矩,又怎會去貪點“人事”小便宜。
迦葉,又名摩訶迦葉,亦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出身於婆羅門貴族家庭,同樣是“不差錢”的貴公子。迦葉尊者在父母去世後,立即捨棄萬貫家財而皈依釋迦牟尼佛修行,視錢財如糞土。
所以,阿難、迦葉“要人事”,絕非其有貪念而索賄之意。
其次,有償傳法是在貫徹佛祖之意。
佛、菩薩、阿羅漢等成道者可以不食人間煙火,但佛教僧眾卻要飲食,需依賴四方信眾佈施。如果衣食住行都成為大問題,如何有餘力去弘揚佛教真言?
所以,釋迦牟尼佛需要為後世僧眾的基本而持久的生活保障立下規矩,即“經不輕傳,法無空取”。
世俗愚鈍,不識真經,不懂珍惜,所以“經不輕傳”,需要歷盡九九八十一難,九九歸真,功德圓滿,才可傳經。正因為真經得之不易,才會珍惜,才會皈依我佛如來。
僧眾並非神仙,還要生活,所以“法無空取”,是僧眾傳承佛法的物質保障。《西遊記》中如來知道阿難、迦葉索要財物一事,並且贊同他們所為。
其實,在天竺大雷音寺佛主面前,阿難、迦葉怎敢私下索要財物?並且被唐僧師徒在佛祖面前揭發此事後,為什麼還敢有恃無恐地再次索要財物?原因無它,正是佛祖授意其二人所為,他們才敢的。
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了知道阿難、迦葉索要財物一事,還舉例說其座下的一群聖僧曾經去舍衛國,為趙長者家誦經做法事,而且只是誦了一遍經而已,趙長者家就給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結果,佛祖還嫌棄他們要價要低了。定這麼低的價,讓後世的僧眾怎麼過日子?
從釋迦牟尼佛這番話可以瞭解到,作為佛祖深謀遠慮,為佛教能長期、持續不斷地穩定發展流傳下去,讓後世的僧眾有口飯吃,特意定下了這條有償服務的規矩。
但身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如來佛祖,自然不能親口問唐僧要錢物,實在不符合身份,就安排手下最親信的弟子阿難、迦葉來做此事。
所以,阿難、迦葉深諳佛祖本意,自然有恃無恐地索要錢物,不能讓唐僧壞了“規矩”,砸了後世僧眾的飯碗。
二 以此事“棒喝”唐僧師徒,存“醍醐灌頂”之意首先,阿難、迦葉“索人事(索錢物)”,其實也是打機鋒。
“有人事”,即為“有相”,著相了,境界就落了下乘,自然就傳“有字真經”;“無人事”,即為“無相”之義,心傳佛法,自然就傳“無字真經”。
然而,唐僧師徒並沒有領會這是一種禪悟的考驗,便因此生氣而動了“嗔”念,誤答了“無人事”。因為“無人事”,既違了佛主的“規矩”,又體現了“無相”之教義,所以阿難、迦葉便傳其“無字真經”。
然而,實際上南贍部洲適合的是“有字真經”。原著中燃燈古佛看到阿難、迦葉傳無字真經時,就笑說“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真經”。如來佛祖也說“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傳有字真經。
也就是說“無字真經”也是“真經”,而且是更高深的經義,但是南贍部洲眾生“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愚迷不悟”,對於高深的心傳法門無法明悟,所以只能透過低級別的“有字真經”教化。
其次,唐僧第二次被“索人事”時候,無意中做出了正確回答,所以取得了“有字真經”。
唐僧師徒返回大雷音寺,二次求取真經時,佛祖答應給予“有字真經”了,但阿難、迦葉還是執意“索人事”,這明顯是不合常理的。
所以,這“索人事”還是唐僧必經的一個“禪機”。而唐僧無意之中做出了正確回答,將唐太宗李世民御賜的紫金缽盂給了阿難、迦葉。
為什麼給了紫金缽盂,就能得到真經呢?
這就要講到佛教一個重要的典故——“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於靈鷲山上以金婆羅花奉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便手拈金婆羅花,將花示於眾人,卻並不言語。眾人皆茫然不解何意,此時唯有摩訶迦葉會心地點頭微笑。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有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便將自己的僧衣袈裟和缽盂傳於了摩訶迦葉尊者,使其成為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迦葉尊者成為“付法藏第一祖”,迦葉又傳法於阿難,阿難成為“付法藏第二祖”。
於是,當唐僧將紫金缽盂給予阿難、迦葉時,正是應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相傳”的要義,也是冥冥中表明瞭唐僧要做佛教“衣缽傳人”的意思。
所以,阿難見此而微笑,迦葉見此而傳真經。
綜上所言,所謂阿難、迦葉“索人事”才傳經,其實並不是為了索賄,而是為了護持佛法相傳的規矩,也是為了開悟、點化唐僧師徒。
圖片:網路
-
19 # 炒米視角
在《西遊記》裡,如來同意了傳經,可是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直接開口問唐僧,從東土來有沒有什麼人事帶給他們?
真是閻王好過,小鬼難纏。明明老闆對唐僧等人都很客氣,也答應了傳經,直接拿經走人,不就完了?可是阿儺、迦葉竟然一點都不顧佛門重地,公然索賄。
結果師徒四人拿了一堆白紙回家。結果白雄尊者一陣風,把白紙散落一地,等發現的時候,師徒四人回來找如來算賬。
如來的一番話更是讓他們如墜雲端,如來的話裡重點表達了幾點:
首先,阿儺、迦葉公然索賄的事情如來已經知道了。
但是如來一沒懲罰兩個尊者,二沒為此事道歉。這說明這些事情本身都是如來自己的意思。如來總不能親自開口跟唐僧要這要那不是?
就像此前的獅子精,有沒有點餘則成讓龍二去收斯蒂龐克轎車錢的意思?
其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們要取的佛經也是要有相應付出的。
而且標準是不能低於此前在舍衛國趙長者家念過一遍,便得三鬥三升米,三升金。這個標準的;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就是取回經到東土大唐,那是要去賺取收益的,不能白送。
其次,你們取的那叫“空手取白經”,那也是難得的“無字真經”。
這頗符合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不要錢的沒字,那就要靠你自己去參悟,去寫出心得,創立門派。別人已經寫出來的“有字真經”,那就應該收費,而且定價自主權在人家那裡。
這也就意味著唐僧如果此帶著所謂的“無字真經”回到東土大唐,可以打著取過真經的名義,自創門派,自己撰寫經書,去賺香油錢。
但是很顯然如來實際上還是覺得賤賣了,而且如來還有一個隱憂。所以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還在通天河等著師徒四人。最終真經掉入水中,曬經的時候,殘缺了很多經文。
這個隱憂就是唐僧仍未脫俗,所以經書傳自東土,若雖齊備,然而仍無法超度,豈不壞了佛家名聲?所以傳個殘破不堪的經書,即便無效,責任自然不在佛家。
如來的這個隱憂實際和一段“紫金缽”禪宗公案有關。
金碧峰祖師,平時禪定功夫很好,皇帝賜他一個紫金缽。他很喜歡這個紫金缽,有一天他在打坐,兩個無常來找他,找不到。
他入定了,無常鬼怎麼都找不到他。於是問土地:“怎樣才能找到金碧峰?”土地說:“聽說老和尚很喜歡那個皇帝賜予的缽,要不你們敲敲他的缽?”
無常鬼把這個缽一敲,老和尚就出定了,出來就被抓住了。
金碧峰祖師就問:“何故抓我?”無常鬼說:“你大限將至,閻王要你去。”
金碧峰與無常約期七日,處理好事情便去。無常便答應了。結果金碧峰轉頭就把缽給砸了,說:“我無牽無掛,無我自在,還被一個缽給障礙住了。”
之後,金碧峰就打坐,入定了。七日後無常再來找時,哪兒都找不到,又去找金缽,金缽也沒有了。
這時,聽到金碧峰祖師在虛空中說:
“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傳經之人,心中有牽掛,仍有喜好,經文是度不了眾生的。然而世人無牽掛,無喜好,又何稱世人?
-
20 # 大國布衣
《西遊記》中的背景我們其實要弄明白,並不是說天下的仙佛們不用吃飯就可以不需要花錢。不管是玉帝掌管的天界,還是佛祖的靈山,都是要需要財政收入的。
平常百姓燒香拜佛、祭祀上天等,都是供養那些神仙、佛、妖怪的。玉帝曾經因為一桌子供果跟鳳仙郡守鬧得不愉快;二郎的廟宇也有專門的主簿大典日常香火收入;黃獅精辦宴會還特意花了二十多兩銀子買豬肉。
所以整件事其實就是,阿儺伽葉在外面幫靈山賺錢,順便吃點回扣什麼的,佛祖其實睜一隻眼閉一眼。
但問題就出在,他們吃相有點不好,唐僧一行人一路走來,根本就是窮光蛋,他們二人還非要他們“敬人事”,猴子急性子抓住了迦葉二人的小辮子,最後佛祖護短,把這件事揶揄過去了。
當時的情況就是,阿儺迦葉索賄不成,就調換了經文,而此事被燃燈古佛發現,施了法,狂風吹散經文,唐僧幾人才發現上當。
當猴子發現後這些經書都是無字時,急的直接找如來理論,如來的答覆更直接“真經從來不白給。”
就在眾人以為阿儺伽葉索賄敗露會受到懲罰時,如來的一頓解說,就把事情不了了之了。
其實從《西遊記》的大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僧表面是為唐王取經,其實是為靈山佈道,為難唐僧幾人其實就是為難自己。
所以漫天神佛不但不能為難唐僧,反而在關鍵時候還要出手幫忙,燃燈古佛看的明白,所以經文被調換後,他出手相助,而阿儺也迦葉的道行不行,看不明白這層意思。
阿儺也迦葉平時就是幫靈山唸經賺錢,有時候也會中飽私囊,但他們也是雁過拔毛,看到唐僧幾人後也想打秋風。
人事,就是見面禮的意思。
見得是“禮”,圖的是“錢”,但無論唐僧他們拿出什麼東西,阿儺他們都會收點,但唐僧幾人能有啥好東西。權杖、袈裟等都是觀音受如來旨意給的,他們不敢要,唯獨李世民送的紫金缽盂敢收。
所以,為什麼阿儺和迦葉要索賄才給真經,因為人家本來就是幫忙賺錢的。《西遊記》中可沒把天上仙佛寫的高高在上,作者是直接把他們寫成了爾虞我詐的各勢力政治鬥爭。
回覆列表
當唐僧師徒一行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西牛賀州大靈山佛教的大本營之後,迎來的卻是兩位尊者的獅子大開口!唐僧當然不願意了,佛在眾生心中一直是慈悲為懷、不染金錢銅臭之味。所以他們第一次得到的是無字經書,只有在獻出紫金缽盂後才拿到了真正的經書。
當然西遊記中也有諷刺當權派之間辦什麼事都要收取賄賂的原因,但是我覺得他最重要的還是闡述了佛道兩家爭取念力,擴大自身體系的故事,同時在這個故事中又映射了一些當世不公平的現象,比如上仙的坐騎都死不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431363562了,有人救,死的都是些無門無派等等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