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名小鹿

    這個問題我就比較有話說;本人從事教育培訓行業4年,現在藉此機會來談談這個問題,拋磚引玉。

    教培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都有一個紅利期,紅利期內,相關法律法規並不健全,只要有老師教,只要有個場地,哪怕是住宅小區,掛個牌子,發點傳單就有學生找上門來報名。投入低,產出高。有的請幾個老師就能帶上百個學生,利潤高的嚇人,因為這行的門檻低,投入小,引得人人都爭相加入,從在職大學生到公校老師,隨便投個幾千塊,就辦起了培訓機構。

    但好景不長,隨著各類競爭對手的不斷湧入,教培市場亂象叢生。價格亂象,為吸引生源,低價低質量的教培處處可見;課程亂象,超前培訓,奧數培訓,家長要什麼就教什麼,屢見不鮮;課後服務亂,大部分培訓機構沒有這部分內容。從這時起,培訓機構能盈利的就已經減半了。

    十九大以後,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規範了教培市場,從表面上看,活下來的教培機構趁機漲價,賺了一波。事實卻是,規範市場後,教培市場規範後,教培機構的辦學成本翻了幾十倍。一是辦學場地大部分地區要求不能低於300平,樓層不能高於3樓,再加上一個好點的地段,場地租金至少翻了3倍;二是聘用教師必須就有教師資格證,且禁止聘用公校老師,違者重罰,這至少會使機構用人成本增加1倍;三是部分地區教育局會收取教培機構10--30萬保證金作為規範辦學的約束;四是禁止超前教學,奧數競賽會使機構喪失部分收入來源。在市場規範的大環境下,機構辦學成本呈幾何級數增長,但學費卻翻不了1倍,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有強大資金流的機構能存活下來,存活下來還得面對活下來的激烈競爭。

    綜上所述,盈利的教培機構很少,一方面是因為市場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另一方面是因為辦學成本太高了,使大部分教培機構入不敷出。

  • 2 # 明道至簡師院

    不知道你這個資料從何而來,至少在疫情前,在瀋陽能夠盈利的教培機構不止這個比例,要不那麼多人湧入教培行業這個現象,就無法讓人理解。當然盈利肯定有多寡,多數機構肯定是薄利狀態,但只有15%的培訓機構盈利有些危言聳聽吧!否則那麼多教培機構的投資人不是早就撤資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學生上課總睡覺,喊醒又趴下睡,影響其他學生,能停他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