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層望樓筆記

    中舉之後就可以到吏部備案候選,不過舉人一般只能任八品以下的小官,而且要候選很多年才有肯能補上缺。進士及第後一甲前三名進翰林院,二甲名次靠前的也可進翰林院,三甲基本上就都是到地方任知縣了。官員都在吏部備案登記!

  • 2 # 讀史方輿

    兄弟你是在開玩笑嗎?

    明清皇權不下縣。縣裡一縣之首為縣令或縣長,主管文書的叫主簿,主管財稅的叫縣丞。

    除此三大員之外,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主事、書辦、衙役統統都是吏員而不是官員,這些吏員是不用備案的。

    道州、省府、中央政府也是如此,只是官員比例要高一些。

    全國需要登記備案的官員統共也沒有多少個,吏部按慣例把官員情況登記在案 就行,不是太難的事情,不需要採取特殊的措施。

  • 3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古代的“官”非常少。

    按照歷代朝廷制度,一個縣最多的時候只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教諭,共計五人。很多時候,只有知縣,縣丞和主簿,共計三人。也是因為底層職位少,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很低。

    以清朝為例,每屆去京城參加會試的舉人人數在五千人左右。但是,經過會試以後,錄取的進士人數只有兩三百人。其中,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年),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共取96名。這可是每三年才舉行一次,按照這個比例,每年也就錄取百八十人為“進士”。這些進士,就是可以被朝廷統一分配出來當官。

    而且,就算是平均每年產生的這一百來位進士,也不一定能分配到官職。因為,各地空缺太少了!都要在吏部登記以後,排隊等著。所以,不用擔心官員登記備案問題。

    其次,古代的“官員”和現在的公務員是兩碼事。

    古代有“官”和“吏”之分,“官”指的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在朝廷吏部有登記,一般每三年考核一次。而“吏”指的是府衙內替官員辦事的人,他們是“官員私人”花錢僱的,不在朝廷掛名,不用接受朝廷的考核。

    而現在,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是公務員。所以,不要總說古代的官少,因為,在古代官署中占人數最多的“吏”,不算朝廷官員。

    當然,古代“官”和“吏”加起來,也沒有現代公職人員人數多(或者說,所佔人口比例也遠低於現代)。這是因為,古代朝廷對下面百姓管理的也簡單,不像現在那麼細,也就不需要招募太多的“吏”去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感受現在過年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