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alu15217

    一、“七尺男兒”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後的說法,秦漢時期一尺約為23到24釐米,約為現在的161-168釐米。二、史料佐證東漢班固《漢書》中提到“光為人沉靜詳審,長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意思是說霍光為人沉著冷靜,身高七尺三寸,面板白皙,眉清目秀,留著好看的鬍鬚。同時《漢書》還提到“莽為人侈口蹶頷,露眼赤精,大聲而嘶。長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意思是說,王莽大嘴低下巴,眼睛面帶紅光,身高七尺五寸,喜歡穿厚鞋子戴高帽子,俯視周圍。由這裡可以看出,霍光和王莽都高於古代的七尺男兒,身高在漢代比較突出,約為171釐米和176釐米作用。擴充套件資料中國古代的一些長度單位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裡、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釐、分,等。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系統。仞與尺的比例關係,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的名稱,經過《漢書·律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進,這就是所謂五度。長度的小單位,一般都是算數學者使用的。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只是表示測量時應該具有微小數的精度的意思。《孫子算經》捲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說法。這些十退位的分、釐、毫、秒、忽成為算術上專用的小數名稱和長度小單位名稱。到了宋代,把秒改為絲。清末時把長度小單位定到毫位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有層次,我們家長是否知道家長也有五個層次?是哪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