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防務

    1.日本的“氣球燃燒彈”

    氣球燃燒彈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出來攻打美國腹地用的,其實就是氫氣球下面掛一個燃燒彈等武器;通過氣流飄到美國後,因為氣壓變化,在武器引爆器上的氣壓計就會點燃電子引信,從而釋放武器進行攻擊,是戰爭史上最奇葩的武器之一。

    74號反坦克手榴彈(粘性炸彈)是一款英國於二戰時期設計和生產的手榴彈,手榴彈內部裝有一個盛滿“硝酸甘油”的玻璃瓶,手榴彈表面被糊上了一層強力粘合劑,用以固定於金屬表面;使用時拉出手榴彈手柄上的針,外殼就會一分為二露出粘性玻璃瓶,只要將粘性炸彈粘到坦克或裝甲車輛表面即可完成爆破殺傷。雖然這款神奇的手榴彈在二戰中被很多國家多次使用,當常常因為蘸上泥土而不能粘上坦克表面,尤其是後來德國坦克還專門設計了一種皺褶的裝甲外殼來防範這種粘性炸彈,使得這款74號反坦克手榴彈經常失效並誤傷友軍,也算是點歪了科技樹了。

    1864年,俄國第一艘6400噸的塞瓦斯托波爾號“圓形戰艦”下水,船體形狀就像一個扣過來的飛盤,船體直徑有30米,吃水3.6米,原本設計成圓形是為了能夠裝載更多的大炮,結果炮多了,到了實戰的時候經常由於多門火炮開火帶來的後座力問題導致戰艦不受控制左右搖擺,最後只能淪為敵人的活靶子。

    二戰可謂是武器開發的大爆發時期,當然作為黑科技武器代表的德國也不例外;因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到了二戰後期,由於盟軍的戰略大轟炸,導致二戰德國無論是工業還是戰略資源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德軍為了扭轉戰局,就集結了眾多的武器發明大師搞出來了很多造型奇葩的武器裝備,其中一款就是“空氣炮”,據說該空氣炮是為了應對盟軍的戰機的,能把100米外、2.5釐米厚的木板打斷,雖然這門“空氣炮”在後來祕密參加過實戰,並且也攻擊過盟軍的戰機,但終歸是收效甚微,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的打飛機的能力。

    該槍由法中國人設計,共有4個槍管,射擊的時候允許射手一次同時瞄準4個目標;這種槍被認為非常利於對抗準備進行接舷戰的敵方戰艦水手,也因此一度在海軍中非常流行;但因為著4根槍管沒有1跟是可以向正前方射擊的,所以射手在射擊的時候很有可能會1槍打死出目標以外的人,而且還沒準頭,所以被棄用了;且因為其槍的形狀非常像鴨子的腳,所以被稱之為“鴨足槍”。

    潛水坦克是二戰納粹製作出來用於侵略英國的可以潛水的武器,由Ⅲ號坦克為原型改進而來,並可從海岸下水穿過海底進行登陸作戰;雖然完全防水,但下潛的時間僅有20分鐘,只適合狹窄的海峽環境下作戰;且根據當時德國的紀錄,共有150多輛這種“潛水坦克”被製造出來,並加入了裝甲部隊服役,之後在納粹入侵蘇聯的時候跨過了卜格河,僅參加過這一次潛水作戰,後又被改為正常的坦克進行使用;雖然設計思路是成功的,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並無多大的實戰應用價值,也算是一款被點歪了的武器裝備。

    嘔吐槍是美中國人設計出來的一款超級奇葩的槍械,作用原理原理就是利用LED向目標發射強光,同時通過不斷改變光線顏色使得人大腦產生眩暈感,從而達到嘔吐的目的;最奇葩的是,據說當面美中國人花費了80萬美元來搞這個玩意,雖然研製出來了,但各國的執法機關和軍隊都拒絕使用,理由是這款“嘔吐槍”特別容易反制,那就是隻要閉上眼睛就行了。

  • 2 # 徵遠侯

    我僅以最近20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款點歪了科技樹的武器裝備來舉例說明:

    蘇-47金雕戰鬥機

    蘇-47戰鬥機由俄羅斯蘇霍伊航空集團研製,在設計與試飛階段曾經給予S-32和S-37的編號,1997年9月25日首飛,2002年編號改為蘇-47。

    其主要特點就是採用前掠翼設計,前掠翼提供了低波阻,減少了彎矩,這種機翼佈局理論上可以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

    蘇-47如果發展成功,就沒T-50什麼事了

    前掠翼佈局還不會出現翼尖氣流分離現象,故可增大升力,從而顯著提高飛機的升阻比(意味著較短的起飛距離,飛機的作戰半徑和留空時間都較大);另外還可改善佈局,減小迎面對雷達波的反射面積。

    可以說這種設計的優點非常之多,但是它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結構發散問題,必須有非常堅固的機翼來承受施加在機翼根部的氣動彈性扭力。美國和俄羅斯的工程師都試圖,使用新的複合纖維材料來製造更輕,但更堅固的機翼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時至今日也沒有達到要求,從材料和成本兩方面來說都是得不償失。

    不得已之下,俄羅斯放棄了蘇-47的發展,改而發展T-50專案。蘇-47從剛出現時的轟動世界,到後來的悄無聲息,不得不說是最具代表性的“點歪了科技樹”的軍事裝備了。

  • 3 # 這些歷史要讀

    1、美國著名的M-388核火箭筒;

    老美的這款軍事裝備,不論在軍事技術領域,還是殺傷力上面,那都相當出眾的。然而,這並不能改變它最終淪為“人類史上最腦殘武器”的命運。

    M-388核火箭筒,是美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蘇爭霸期間研發出來的。它之所以被廣大軍迷們視為“腦殘武器”,是因為M-388核火箭筒的有效殺傷半徑(輻射、熱能、衝擊波和碎片)是遠大於自身的有效射程的。

    換句話說,假如你在實戰中向敵方發射一枚M-388核火箭,其結果不僅能瞬間把敵人全部幹掉,同時還順帶把自己人也給一鍋端了。

    因此,M-388核火箭筒這款武器明顯就是點歪了科技樹,錯誤的運用了核技術,成為了一款同歸於盡式的“腦殘”武器!

    2、沙俄的“諾夫哥羅德”號戰艦;

    同樣點歪科技樹的,還有造型獨特的“諾夫哥羅德”號戰艦。軍艦的艦體通常都是長條形的,但毛子們卻偏要鶴立雞群的走另一個艦體發展思路,於是便打造出“諾夫哥羅德”這款圓形艦體的戰艦。

    1873年5月,這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圓形軍艦的首艦於聖彼得堡加勒尼島海軍船廠下水。這款圓形戰艦是沙俄為攻打土耳其而專門製造的,後來也的確被用於俄土的沿海戰爭之中。

    然而,後來通過實戰證明,這款外表看起來牛逼哄哄的戰艦,實際上並沒啥卵用!

    由於“諾夫哥羅德”號戰艦獨特的圓形艦體設計,使其只要一開火,整條艦便會原地360度打轉,根本無法控制。而且即便不開火,只要遇到海流,整條艦也照樣無法控制,不斷的原地打轉,根本停不下來。

    最悲劇的恐怕就是艦上服役的士兵了,就像是在坐旋轉木馬似的。據說,諾夫哥羅德”號戰艦曾在一次試航中,因自身在航行中不斷旋轉,最終成功的讓全艦士兵都暈船了......

    3、沙俄的“沙皇坦克”。

    而毛子們點歪科技樹的傑作可不止諾夫哥羅德”號,還有這款富含蒸汽朋克風的”鋼鐵巨獸“——沙皇坦克。

    這款毛子們的又一偉大奇葩武器,繼承了俄式武器一貫的粗暴風格,單從外觀來看,可以說還是相當的霸氣,相當的俄羅斯。沙皇坦克擁有兩個直徑高達27英尺(約8.23米)的前輪,後面還拖了兩個小後輪。坦克搭載了巨型重炮,使其擁有強悍的火力輸出。

    但是,這種巨大車輪的設計,顯然與後來坦克扁平化發展的思路完全背道而馳。正因如此,沙皇坦克也成了典型的失敗武器。巨大的前輪不光使其毫無靈活性可言,並且說翻車就翻車,關鍵是還很容易成為敵方的攻擊目標,典型的中看不中用!

  • 4 # 陶式防務評論

    自行車突擊騎兵,大約是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軍事狂想。

    至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長矛騎兵還是近代軍隊的一員。參加一戰的德軍、英軍、俄軍都有持矛騎兵的編制,可以對步兵進行突擊作戰,東西線戰場和中東戰場都有出現過。

    但這時候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機械化戰爭時代即將到來,騎馬衝鋒肯定是要被淘汰的。但是,騎兵衝鋒這種作戰方式,用什麼工具來取代呢?坦克那時候還沒有發明,而且早期坦克緩慢的速度,肯定也不能滿足“騎兵主義者”對高速衝鋒的要求。

    騎馬持槍衝鋒,看似有些原始,但在20世紀初期仍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突擊戰法,尤其是在平原作戰時。因此,有些人就將目光放在了自行車上。

    自行車,在20世紀初期是一種廉價又快速的交通工具。猛一看,自行車不僅續航力遠(百公里消耗一塊麵包),而且衝刺速度快(最快超過50公里/小時),而且能夠輕易形成大規模數量優勢(湊個幾百幾千輛自行車沒問題)。如果給騎自行車的士兵,配上騎兵長矛,豈不是現成的“機械化騎兵”嗎?

    於是,自行車部隊的建設在一戰前就開始成型。但眾所周知,至今也沒有看到過所謂的“自行車突擊騎兵”上戰場。

    20世紀以後,一些國家雖然確實出現了自行車部隊,但更多地是將自行車作為快速機動工具,而不是直接作為突擊兵器。所以,當代的自行車部隊,只能算是一種“龍騎兵”,而不是突擊騎兵。(陶慕劍)

  • 5 # 懶散的黃先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約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古斯塔夫巨炮。這是德國發明的奇葩武器。德國的坦克大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嚐到了甜頭後,德國不斷在坦克功能上下功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斯塔夫巨炮,為了要炸燬法國堅固無比的馬奇若防線,一個全重1350噸,全長53米的巨型坦克誕生了。800毫米的口徑,10000磅的炮彈,強大殺傷力顯而易見。但是,問題同時出現了,由於炮彈過重,裝填速度很慢,平均每小時只能發出三發炮彈;運輸上也是很大的問題,需要十幾個車皮4000人三週時間才夠裝載,即使裝好了的坦克也只能走直線,且不能轉彎和爬坡。而坦克最後也只使用了一次,1942年轟炸蘇聯重鎮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共發射了48枚炮彈,最終也拿下了這個堅不可摧要塞。但是付出的成本過高,以及很容易被空中襲擊,這個龐大的武器最終再也沒有出現在二戰戰場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為何描述王慶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