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王老師only

    題主,您好,我是小王老師關於“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願意教“學渣”還是“學霸”?”這個問題

    我有一些個人觀點,我們先說“老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在老師的眼裡學生應該是沒有差別的,老師教授的東西是相同的,學生得到的東西會有差別,除了極個別是智力因素影響,我們不做討論外,造成孩子收穫有差異的原因都是非智力因素。

    “學渣”和“學霸”

    題中所提到的“學渣”和“學霸”如何定義?

    以我之見,所謂的“學渣”和“學霸”也不過是人們為了描述學生在某一個階段的學習水平而發明出來的,多有貶損之意,或是尋求心理慰藉的一個藉口。而學習並不是一個結果,這是一個過程,只要人活著就離不開學習,所以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學渣,也沒有絕對的學霸,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領域,同一個人,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現在更多人僅憑一時的成績就去給孩子下定義,草率地定性為“學渣”或者“學霸”不僅有失偏頗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從自身條件出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是更多的人不太善於發現,也就有了那樣一句老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老師應該是那個善於發現的人,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善於引導孩子個性化發展的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迷茫的,需要有人的鼓勵和扶持,還有關鍵之後的指點迷津,如果都帶上了有色眼鏡,早早就給孩子下了定義,我覺得錯並不在孩子本身!

    通常那些擁有的優勢也會隨著自身的興趣而繼續發展或發生變化,有些是天生的,更多卻是靠後天刻意的練習才能擁有的,比如:有的人記憶能力好、有的人邏輯思維能力強、有的人表達能力強、有的人思維縝密性好、有的人動手能力強、有的人體質健壯、有的人聲音高亢……而發現這些特有的優勢進行訓練和發展不正是現在孩子們要接受教育的目的所在嗎?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來看,看似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都缺少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優勢,可能就是所謂的“學渣”了,如果只是這麼簡單地把孩子定義成“學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以我多年的教育經驗看,多數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原生態家庭就是父母教育觀的影響。不是孩子不行,是長久的消極體驗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才導致的條件反射式的厭學。

    學習能力缺失可以說是一種“病態”,一種甚至會拖累孩子一生的“病”,往前追溯也一定能找到“病因”,需要“對症下藥”才行。就像體內的溼氣,吃幾副排溼的中藥可能有效,但不改變生活方式,不調整作息,溼氣還是會沉積的,並且積攢越久越難根除,學習也是一樣的,成績是很容易提升的,只要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按照考綱考點依次彌補知識漏洞就一定可以提高上來,只是長久累計下來不同的學習問題不是都能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需要一個過程,得“病”是如山倒,可祛“病”就如抽絲,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性格的塑造、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話,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最後的效果,所以不要一直盯著成績不放,好成績不是獨立存在的,同時成績也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和潛力。

    教育講求的就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老師眼裡只有提升空間、培養方向、培養方式、教學手段的不同,而學生都是一樣的,對於教育都需要灌注全部的熱愛,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韓感染10909人現有確診1021人死亡低於3%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