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成功,靠的什麼?
一者“仁義”之名,二者“光復漢室”!!
劉備的失敗,因為什麼?
“忘恩負義”,仁義盡失;
“仁義”
劉備素以“仁義”為立身之本,這是劉備勢力坐大之關鍵所在;劉備的“仁義”,把所有人都騙了;以至於所有諸侯,都願意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收留他;更有孫權借荊州,劉璋引狼入室的表現,這些都來自於劉備的“仁義”;
可後來,劉備的“仁義”變了,變成了“假仁假義”;曹操攻打張魯,劉璋感到威脅,他聽說了劉備的“仁義”之名,又自認為同屬漢皇后裔,所以請劉備領兵入境,共拒曹操;可沒想到,劉備竟是“假仁假義”之輩,表面上幫劉璋退敵,實則暗藏禍胎,勾結張松等人,圖謀益州;此事之後,劉備再無“仁義”可言!!
東吳看他無立身之地,所以將荊州借給他,好讓他能夠快速坐大實力,共同牽制曹魏;借荊州的時候,講的明明白白,一旦有了立錐之地,必須馬上歸還荊州;但是當劉備拿下益州之後,依然不肯歸還荊州;孫權派人索取,被劉備拒絕;
劉備在孫權心中,“仁義”形象蕩然無存,孫權怒氣沖天,派遣呂蒙襲擊零陵、長沙、桂陽三郡,並順利將三郡拿下;劉備本來就理虧,卻完全不顧及形象,令關羽率領五萬大軍入駐公安,準備與呂蒙開戰;魯肅單刀赴會,與關羽談判,魯肅義正言辭、直言不諱的斥責劉備,全無懼怯;關羽理屈詞窮,卻還是賴著荊州不肯歸還;恰逢曹操擊破張魯,威脅到了荊州後方;這時,劉備這才請求妥協,將荊州一分為二!!所以劉備的“仁義”早已失盡,激得東吳不得不動用武力!!
孫權雖然收回半個荊州,但荊州之事尚未完結,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勢力越來越大;東吳愈發想收回荊州之地;孫權準備與關羽聯姻,關羽不但不答應,反而出口奚落、中傷孫權;而且關羽攻打樊城時,還藉口缺糧,搶奪了東吳運往湘關的大米;這下徹底激怒了孫權,命令呂蒙襲擊荊州,最後將關羽斬首;
劉備本來就理虧,借荊州不肯歸還,所以東吳才使用武力;直到此時,劉備還不知悔改,一意孤行,要領大軍討伐東吳,面對趙雲的苦勸,劉備置之不理!!最後落的悲劇收場!!
劉備的失敗,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仁義”成就了他,他卻把“仁義”忘記了!!所以就敗了!!
自老二身亡後,你看老一和老三辦的事哪有一點政客謀略的風範!老二說什麼吾虎女不嫁犬子,這哪有大將風度!這麼一攤子能成否?
劉備的成功,靠的什麼?
一者“仁義”之名,二者“光復漢室”!!
劉備的失敗,因為什麼?
“忘恩負義”,仁義盡失;
“仁義”
劉備素以“仁義”為立身之本,這是劉備勢力坐大之關鍵所在;劉備的“仁義”,把所有人都騙了;以至於所有諸侯,都願意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收留他;更有孫權借荊州,劉璋引狼入室的表現,這些都來自於劉備的“仁義”;
可後來,劉備的“仁義”變了,變成了“假仁假義”;曹操攻打張魯,劉璋感到威脅,他聽說了劉備的“仁義”之名,又自認為同屬漢皇后裔,所以請劉備領兵入境,共拒曹操;可沒想到,劉備竟是“假仁假義”之輩,表面上幫劉璋退敵,實則暗藏禍胎,勾結張松等人,圖謀益州;此事之後,劉備再無“仁義”可言!!
東吳看他無立身之地,所以將荊州借給他,好讓他能夠快速坐大實力,共同牽制曹魏;借荊州的時候,講的明明白白,一旦有了立錐之地,必須馬上歸還荊州;但是當劉備拿下益州之後,依然不肯歸還荊州;孫權派人索取,被劉備拒絕;
劉備在孫權心中,“仁義”形象蕩然無存,孫權怒氣沖天,派遣呂蒙襲擊零陵、長沙、桂陽三郡,並順利將三郡拿下;劉備本來就理虧,卻完全不顧及形象,令關羽率領五萬大軍入駐公安,準備與呂蒙開戰;魯肅單刀赴會,與關羽談判,魯肅義正言辭、直言不諱的斥責劉備,全無懼怯;關羽理屈詞窮,卻還是賴著荊州不肯歸還;恰逢曹操擊破張魯,威脅到了荊州後方;這時,劉備這才請求妥協,將荊州一分為二!!所以劉備的“仁義”早已失盡,激得東吳不得不動用武力!!
孫權雖然收回半個荊州,但荊州之事尚未完結,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勢力越來越大;東吳愈發想收回荊州之地;孫權準備與關羽聯姻,關羽不但不答應,反而出口奚落、中傷孫權;而且關羽攻打樊城時,還藉口缺糧,搶奪了東吳運往湘關的大米;這下徹底激怒了孫權,命令呂蒙襲擊荊州,最後將關羽斬首;
劉備本來就理虧,借荊州不肯歸還,所以東吳才使用武力;直到此時,劉備還不知悔改,一意孤行,要領大軍討伐東吳,面對趙雲的苦勸,劉備置之不理!!最後落的悲劇收場!!
劉備的失敗,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仁義”成就了他,他卻把“仁義”忘記了!!所以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