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病毒傳播陳軒

    “舒適區”概念來自現代心理學的劃分成果。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舒適區”是位於最裡面一層的,是要經過千辛萬苦才能修來的心理狀態。而中間一層是“學習區”,最外面一層是“恐慌區”。也就是人要時常保持恐慌狀態,然後主動去挑戰自己,進入學習區,最後才能換來所謂的“舒適區”。

    很多人搞反了,還沒有什麼成就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窩在了“舒適區”。這是不正常的,“舒適區”更像是理想國,是一個畢生朝聖的目標,而不是路上的一把躺椅,隨時可供你休息。人生,就像一場苦逼版的“奔跑吧兄弟”。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成就感爆棚,很有可能你只是進入了難度最低的遊戲模式。在你的小圈子外,還有很多人正在挑戰高難度的遊戲模式。優秀的人,一定是一個自我管理能力極強的人,他不需要別人逼迫,會主動走出“舒適區”,自我突破,主動學習。

  • 2 # 星月對話

    之前小編也覺得要“跳出”舒適區之類的,很多明星採訪的時候也會把他們是嘗試飾演不同的角色歸結給跳出舒適區,去挑戰。但看到張若昀的採訪實錄的時候才發現“跳出”舒適區的話,總得有個舒適區去跳吧。就像@病毒傳播陳軒的回答一樣,“舒適區”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才是,我們把我們不熟悉的東西,讓我們恐慌的東西,透過挑戰、學習,最後變成我們舒適區裡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舒適區是在慢慢擴大,而不是非要跳出去做些什麼才對。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管在人生的什麼階段,是穩定的時候還是迷茫的時候還是生活不定的時候都保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享受的同時不忘進步和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並不一定非冠以“跳出舒適區”的名號,因為最終你跳出去做的這件事情會回到你的舒適區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張若昀原話是這麼講的:“我現在的安全區、舒適區正在以以前不可想象的速度在擴充套件,所以我覺得我現在所擁有的舒適區已經遠遠大於我展現出來的一部分了,這個就是說我透過不管《喜劇總動員》也好,還是透過排練話劇也好,我吸取著能量。”

    再比方說張若昀從《十五年等待候鳥》到《九州天空城》,然後的《法醫秦明》還有《麻雀》,這幾部戲都不一樣,跨度很大,這算作“跳出舒適區”嗎?他自己都說,那會兒根本就談不到舒適,或者說他覺得現在也不適合再用這個詞來談了,舒適這個概念,就是隻是說一種,懼怕或者是慣性罷了,而且所謂的題材不同,會給表演帶成障礙嗎,他在嘗試了之後他覺得,根本不會。

    所以我覺得“開拓”舒適區可能更適合“舒適區”這個概念。

  • 3 # VERYFriends非常家族

    長大以後,成年人的破碎在所難免。

    舒適圈在我們的世界裡,往往是一步之遙,前一秒輕鬆愜意,下一秒就會因為生活小事感到崩潰頭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巴危機如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