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雨無聲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

    孩子學會“不”交流,,一定是日常生活中被命令式交流之後的結果,家長喜歡說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孩子也就早早學會了。而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也正好處於手腳敏感期,就會出現拳打腳踢的場面。

    那麼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和孩子商量事情,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但是當孩子還沒有獨立的思維體系的時候,太過於民主的商量,讓孩子無所適從,對於事物的認知在做這個時期比較依賴於家長,規範他的行為和認知會更重要,所以不要再以“我們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了,這會讓孩子學會用“不要”來抵抗,更難管教。

    (2)讓孩子做選擇題

    給孩子要求,也給孩子選擇,讓孩子有一定的空間去決定。比如“你是三分鐘後吃飯還是現在吃飯?”再比如“你是現在睡覺,還是聽一個故事了之後睡覺?”當孩子做出範圍之外的選擇之後,不要妥協,堅定的告訴孩子只有兩個選擇,孩子會依據你的要求重新做出選擇。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你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父母的投影,不想讓孩子霸道蠻橫,就不要事事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講話,更不能以暴制暴,一面勒令孩子做更改,一面自己的行為又在變本加厲。和氣的父母,情緒好的母親養出的孩子一般有條理性,也有好的脾氣,能夠順暢交流。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孩子其實沒有時間的概念,也缺乏結果危機。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那麼快的反應能力,也不夠大人那樣隨機應變。所以在給孩子任何指令的時候,給出孩子反應的時間和準備的時間,特別給出時間限制的時候,也要適當提醒孩子。特別著急的家長尤其要控制好,教育孩子,特別是情緒的教育,給孩子一個寬容的空間,他會慢慢培養起時間的觀念和事件的計劃性。

    (5)讓爸爸參與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庭裡面,一般和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媽媽,母性細膩,所以能給予全方位的照顧,但是孩子的個性裡需要父親帶來的強大的安全感,這個是媽媽無法替代的。孩子的成長一定是父母雙方的參與,才能培養出性格發展好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短視,總注重眼前的利益,怎樣破解?